《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马克·吐温曾说过:十九世纪有两位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

也许有人说:“没有人能体会在那个无声,黑暗的世界里会有多少的悲凉与无奈,也不会有人理解聋哑人的生命中会有多少的失望与抱怨。”不,这是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告诉了我们身残志坚的道理。

海伦·凯勒是一位残障教育家,年幼的一场大病夺走了海伦的听力和视力。八岁时,海伦的父母找到了莎莉小姐。在沙利文小姐及其家人的帮助下,他先后进入帕金斯教育学校和剑桥女子学校学习,并在考入哈佛大学尝试写作。面对残酷的现实,海伦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她不仅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命运的勇气,还将自己的痛苦和幸福记录下来勉励后事。

与海伦·凯勒不同,我们是健全的人。却都“论”为平庸之辈。

我们的眼前是明亮的,所以不珍惜视力,我们是那么的美丽、年轻、聪明,令人艳羡。在一览无余的光阴中我们失去了对光明的感受,对快乐的体验,也忘记了感恩。我们何不学学海伦,用微笑面对生活,用一颗真挚的心去感恩生活?

有的人感到生活中有说不尽的难处。他们哀叹宦海沉浮却不感恩,身旁还有多诸多百姓的爱戴;他们泣诉爱情的艰难,却不感恩亲人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看;他们埋怨父母没给他们一个好的家境,却不感恩父母的辛苦养育……

我们要像海伦一样,在光明中成长,在感恩中成长。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