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两岁开始,就和书打交道,从小人书到故事书,从漫画、科普书到作文书等等。在读这些书期间,我与书也结下了恩与仇。
仇,咬牙切齿:这要从我8岁那年的一天说起。一个周末,我早早地把所有作业写完了,这时妈妈出去买菜,爸爸又出差在外地,家里只有我一人,无聊之下就去看书。我打开书柜门,眼睛快速扫视,目光锁定在《福尔摩斯》上,可是半天抽不出来,我就使出吃奶的力气一扯,啊!那些书就像黄河决堤般似的,一股脑地向我扑来,砸得我脑袋又痛又晕,身子如同被“五子山”压住了,我拼尽全力才爬出来。我倒吸了一口凉气,心想,如果再晚几秒,说不定会被书海“淹死”了!“咔嚓”一声,门开了,“哦,NO,妈妈呀!”妈妈看到我的狼狈相,立马阴下脸来把我训斥了一通。唉,全怪这些该死的书!
恩,书恩难报:一天放学后,“啦啦啦、啦啦啦——”我连蹦带跳地哼着小曲回到家中。因为今天我的作文又一次被老师表扬并给全班同学读了一遍。我捧起书桌上我常读的书们挨个地亲吻、拥抱,就像是在为勇士们颁发奖牌,表彰他们的丰功伟绩。
恩与仇,悲喜参半:春天来了,但外面却下着小雨,我又被雨囚禁在家中,幸好还有书籍陪伴,帮我打发无聊。可是悲剧又要来了。妈妈熬了一大锅绿豆汤,恰巧有事要出去一下,反复叮嘱我10分钟后关火。可我这时书读得如痴如醉,忘记了世界,忘记了时间,更忘记了关火。大约15分钟后,我突然浑身一颤,好像刚从梦中惊醒,急忙三步并作两步冲向厨房关火。可为时已晚,滚烫的绿豆汤流了一地。唉!今天我又一次因书被妈妈数落了一番。
上述小故事,就是书带给我的悲与欢、恩与仇。恨它时,恨之入骨,仿佛与它有深仇大恨似的;爱它时,手不释卷,仿佛它又是价值连城的宝贝似的。书啊书,我对你真是又恨又爱!
书是人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钥匙,是开启人生之路的大门。有了书,便觉得心中无比充盈。
在我还“咿呀学语”的时候,对书籍的喜爱仿佛就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虽然还不认识字,但我已从那些色彩斑斓的图画中猜出了大致的意思——我看的是漫画书。后来认识的字多一些了,渐渐的阅读了《儿童日记》《少儿故事》《蓝猫写作》等。里面一个个精彩绚丽的故事,生动优美的语句,让我久久回荡在其中……
升入了小学,随着好奇心的增强,我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科普书。书中告诉了我许多的知识,例如天为什么是蓝色的,下雨天的路为什么很滑,为什么“坐地日行八万了”。看完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天地要比小伙伴们宽阔的多。
慢慢的,我对冒险的书籍充满了渴望。一本《汤姆索亚历险记》,让我着了迷。一开始,我崇拜于汤姆身上的那种“英雄气概”,后来有为汤姆和贝基误会感到惋惜,接着又被困在石洞里的他们牵肠挂肚。从汤姆的身上,我感到了一股勇敢、智慧、沉着、机智的品质。另外一本叫做《鲁宾孙漂流记》。阅读中,仿佛冒险的不单单只有鲁宾孙,还有我。我们一起在巨浪中乘船,在荒岛上生存,在野人中搏斗。鲁宾孙身上的顽强不屈、信念坚定、敢于同命运搏斗的精神,直到现在还一直打动着我。
升入了初一,我喜欢上了名着。最爱的那本是雨果的《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的诚实,慈爱,善良,和蔼,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有一次我对妈妈说了谎,心里感觉很不好受。终于,我下定决心,向妈妈承认了错误。事后,我感到冉阿让好像在看着我,心中充满了神圣的光辉。
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和书走过的那些日子,是值得人回忆的——因为那是人最理想的时光。读书便是燃料,便是动力,便是升空,让我们向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