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到,想重温一番古典名着,看看《史记》?太难了,半个小时看一页的进展速度啊,与不读同。《东周列国记》?还是算了,比《史记》好不到哪儿去,《红楼梦》?能解而非懂也。要不就读读《西游记》,好久没读了,这次也总该找些新知识出来了吧!
西游记是我国的古典小说,被列为四大名着。作者是吴承恩
里面讲的是观音菩萨奉如来佛祖之命到南瞻部洲去寻取经人,选择了唐僧,让唐僧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去灵山求经,唐僧在中途收了三徒弟: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他们一路上扫净万魔,终于在十三年后取得了真经。
唐僧取经的故事在历史上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高昌国。玄奘历尽艰难险阻,经过了沙漠,还遇到了强人,中途险些丧身与异国。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受到了赞誉。贞观20年(646年),46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从而将佛教昌盛,繁荣与中华。
吴承恩生活的那个年代,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他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通过故事提出批评。
首先,吴承恩创造出了一个正面的典型人物——孙悟空。
孙悟空在花果山水帘洞为王,“不服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这种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看起来似乎很理想,但是暗中仍有“阎王老子”掌管着,死亡的威胁时刻包围着自己的族类。于是孙悟空又决心去求仙学道,希望能够练好一身真本事,让自己的同类们没有威胁。
后来孙悟空学道成功,回到了花果山水帘洞,剿灭了欺压自己同类的“混世魔王”。接着为了防御不测敌人的侵略,为了保障自己傲来国土的永远平静,就将小猴喽啰们集中起来,练兵习武,加强自己族的力量。
尔后又向东海龙王借取兵器,又迫使冥王勾销名号,永远不归他们管辖。这里间接衬托出了吴承恩是不甘心在凶恶的统治者的魔掌下过奴隶式的悲惨生活,而坚决地采取了行动来试图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这种要求,正是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
后来,玉皇大帝为了防止孙悟空在下界“叛乱”,两回把他骗进天宫,但由于孙悟空不甘受那那明升暗贬的冷酷待遇,不愿在统治者的轻蔑、玩弄、凌辱下过生活,就毅然两次大闹天宫。在最后一次,他扰乱了盛大的蟠桃会,偷吃了老君的仙丹,然后回到花果山。表明了孙悟空对神仙世界最高统治者的礼仪、身份制度的极其蔑视与尖锐讽刺,也就是表明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孙悟空这次大闹天宫,虽然完全是一种出于愤激的举动,但他仍然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当如来佛责问他时,他表示要夺取玉皇大帝的宝座:“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玉皇大帝搬出去,腾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永不安宁!”在这里,孙悟空说的话,并不能单纯体会是为了争夺玉皇大帝的宝座,而是意味着封建社会里灾难深重的人民,试图用暴力斗争,积极反抗推翻那压在头上的大山——封建统治!!!!
从而一种不受压迫、不受奴役的生活。
然孙悟空提出“皇帝轮流做”的主张,强有力地反驳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所谓帝王是天生下来统治人民的观念,并体现了人民对新政治的朦胧追求。
在得知妖怪是观世音菩萨所派,咒她“活该一世无夫”,对如来佛祖更是以“妖精的外甥称呼”,孙悟空,这么一个不“听话”,不为强势屈服的硬汉子,跃然纸上。
正是这些,给了作家们无限的题材。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正是通过一种形式,表示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妙趣横生,诙谐幽默。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 《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说不上什么光辉,但这个形象同样写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搞笑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作斗争。但他又满身是毛病,例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谎,可笨嘴粗舌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一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因为他在西天一路上披荆斩棘,当开路先锋,不辞辛苦污臭,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特别是他的很多小聪明比孙行者强,这也是孙行者做梦也不想不到他认为的呆子居然是这么一个“阴险”“狡诈”的家伙,行者化缘的斋饭,八戒吃的最多,行者打败妖怪,八戒捡便宜,没事挑拨唐僧念紧箍咒弄一下行者,可是在唐僧眼中,他还是一个老实人,是个好徒弟,这也是行者的聪明不如猪八戒的地方。但猪八戒还是一个好人,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写一个弱点很多的人能讨人喜欢,让人记住,是很不容易的。
沙和尚淳朴憨厚,忠心耿耿,从电视剧里他喊“大师兄”那种声音可以看出来。他不如孙悟空那么狡猾,也不象猪八戒那样好吃、贪色,自他不当妖怪时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虽然他的个性不鲜明,但他却是《西游记》里不能缺少的人物。
唐僧:诚实善良,一心向佛,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
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竟然抵不过孙猴子一条金箍棒。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如来佛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钱财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许手下人收取贿赂,而《西游记》一路上妖魔鬼怪,多与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骑,金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狮驼岭三魔王均与文殊,普贤菩萨甚至如来佛祖有关系,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
在小说中,哪位神仙被凡人惹恼了,这个国家就得遭灾。
例如途径乌鸡国的时候,那个妖怪,竟然是奉佛旨来的,还言曰是当初乌鸡国国王,将文殊菩萨捆至水中,泡了三天三夜,如来便让人将其推与井中,泡三年,以雪三日泡之恨。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西游记》从时间上来看400多年经久不衰,从影响看遍全世界。一部富有神奇色彩、描述佛家弟子不远万里、历尽千辛万苦拜佛求经的神话小说,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令世人传诵不衰呢?《西游记》除却本身引人入胜的情节外,还包含了许多可哲理和智慧。鲁迅先生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描写,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小说
《西游记》!不愧为神魔千古之绝唱,必当千古流传,后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