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蚵壳厝”,也许会有人感到莫名其妙:房屋应该是用砖石砌成的,哪会是用蚵壳的呢?但当你走进泉州丰泽东海街道蟳埔社区的时候,你就会被眼前的独有的自然景观所折服。因为出现在你眼前的是建筑巧妙而又精湛的闽南沿海古民居——“蚵壳厝”。它是蟳埔渔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专家考证:蟳埔的“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作建筑用的这种蚵产于非洲东海岸。当时,蟳埔作为泉州海丝之路的重要港口,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港起航,沿闽南航行至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到北岸卸货。返航时,因舱内不载货形成空船,重心不稳,不利于航行,船员们就将当地散落的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堆放在蟳埔海边。元末明初,富裕之地泉州,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曾数度遭遇劫难,先民因无力重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捡些碎砖石砌成“出砖入石”的墙,再把海边的蚵壳捡来嵌饰在墙的外侧,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了。
“蚵壳厝”具有冬暖夏凉、不积雨水的特点,因此很受蟳埔及周边金崎、东梅、后埔百姓的喜爱,清末民初,家家户户建房子就都或多或少地用上了蚵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蟳埔这一地区的一道人工筑成的风景线。
蚵壳厝除其具有闽南的建筑风格外,还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工艺学的知识。据说在建造蚵壳厝时,要根据房屋的座向,视祖厝还是民居而定,祖厝造得富丽堂皇,而民居则较一般。师傅们在建造时要先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根据外墙的大小,处在哪一位置,用什么形式进行一番设计,然后对蚵壳进行筛选,分出上盖、下臼,大与小,再清洗干净。砌墙体,一般用本地自烧的蚵壳灰和黄土、沙和泥,近代用水泥,蚵壳只作墙的外侧防水和装饰用。内侧则用碎砖石砌平,墙的厚度1.2尺,俗称“尺二壁”。然后用稻草切成二寸长和泥浆整体抹平。待干后再用白壳灰粉刷一层。砌蚵壳,精明老练的师傅砌得错落有致,片片似鱼鳞。砌蚵壳时,凹的一面向下,第一个叠好,另一个在前一个的一半,如此这样,一个叠一个,同时要和内壁一起砌,内外交叉,避免蚵壳脱落。
乍看“蚵壳厝”的墙体粗糙,整个房子的建造朴素。但你也许不知道,片片的鱼鳞似的蚵壳厝外墙不但具有隔音的效果,并独具有冬暖夏凉,不积雨水的特点,很适合海边潮湿的气候环境,而且经济实用,这充分体现着蟳埔人的聪明才智。另外,其建筑红砖,蚵壳,红白相间,如片片鱼鳞,鲜艳夺目,合情合理,既体现着闽南“出砖入石”的建筑风格,又饱含着丰富的美学,工艺学知识。
“蚵壳厝”是海丝文化的历史见证,是古代建筑工艺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