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悬着二十一世纪的太阳,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要做合格的小公民,来报答我们的祖国。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班上来了几个外地同学,他们不懂闽南语,只好用普通话交流。几个调皮的男同学经常作弄他们,有的公然用闽南话叫他们“北仔”,还故意讲闽南话,让那些外地来的同学听不懂。
看到这种情景,老师耐心地教育我们不能歧视外地来的同学,还教育我们要用普通话和他们沟通,用语言架起文明的桥梁。老师的话像雨露一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渐渐地,那些捣乱的同学变乖了。
老师还说:“普通话是中国人的共同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国家统一的体现。作为中国人一定要学好自己国家的语言。”
于是,放学后,我们校园那棵松树下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同学们围着老师认真地学习普通话。有的还带着小镜子很细心地纠正自己的口型呢。
一天傍晚,当老师又在树下教我们时,发现那个到我们学校垃圾堆里捡纸的小男孩正羡慕地望着我们。他灰头土脸,穿着寒碜,在他旁边,放着一担竹筐,筐里装着一些捡来的废品。老师问:“你怎么没上学?”他的脸色顿时黯然了许多,操着一口浓重的普通话说:“哪儿来的钱,妹妹读书的钱也是靠我收破烂赚来的。”原来他是我们班同学芬芬的哥哥。
老师拍了拍他稚嫩的肩膀,希望能给他一些慰藉。想不到男孩涨红着脸问:“老师,放学后你们练习说普通话的时候,我可以在一旁听吗?”老师愣了一下,接着说:“行,行啊!”
于是,他每天放学前提前来到树下,放下捡废品的竹筐,虔诚地等着老师。
有一次,一个高年级的男同学打翻了他的竹筐,把废品拿去当玩具,还不停地叫:“北仔,捡破烂啦,北仔,捡破烂啦!”老师狠狠地教训那个男同学,还语重深长地对我们说:“泉州以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的魅力,引来了数百万计的外来人员,他们成为我们泉州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生力军。泉州既是泉州人的故乡,也是众多外来打工者的第二故乡。作为泉州人要好好地接纳外来人员,尽量推广普通话,排除闽南语方言对外地人的阻挠,更不能取笑欺负外地人。作为小公民,你们应起表率作用,说好普通话!”从此,我们养成了说普通话的好习惯。
如今,当你走进我们的学校,“请说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的标语便会映入你的眼帘,仿佛一股怡人的春风轻轻吹过。我们区政府还取消了收取外来人口子弟借读费的规定,让外来子弟也和我们本地学生享受同样的待遇。更可喜的是,在我们师生的帮助下,那个捡破烂的男孩已经成了我们当中正式的一员。他学得可好了。
一个城市的普通话推广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建设水平、市民素质及文明程度。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外来人员的增多,不只是我们学生,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们也讲起了普通话。
我们是新世纪的少年,爱祖国就要运用好祖国语言,让我们敞开城市的襟怀,以平等的眼光对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用语言架起文明的桥梁,使我们的城市更显通达,更具包容性、凝聚力和亲和力。让我们都来推广普通话,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优秀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