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恨

我好恨

——感《道士塔》及《废墟》

或许有的诗句太过于生硬,有的表达太过于直白,有的方式太过于冲动,但我还想说:“我好恨!”或许情感不应该支理智,但心的震撼真的可以被轻描淡写抹平吗?民族的屈辱感真的可以被时间洗涮吗?我做不到。

我至今还记得初中看《火烧圆明园》电影的场景,尽管我早已知道最终是会被烧掉的,但是电影中,我真希望守园官员将侵略者拦在园门口,死死拦住,然而电影也是不会给我慰藉的,无情的大火终于燃起,嚣张的气焰将黑色的屏幕映得通红,长夜被烧碎了,我的心也碎了,我已忘了自己,忘了一切,只有一种愤恨,一种灼痛,一种颤栗。片尾的部分令我格外记忆深刻,一大队中国骑兵从高地冲将而下,挥舞着大刀长矛,冲向英军的枪炮。那一刻,我哀默了,为了中国的将士的飞蛾扑火;那一刻,我沸腾了,我有一种冲动,冲上去,也率领一队骑兵,像成吉思汗横扫亚欧大陆的铁骑一样的,冲奔下来,一路啸出烈风,怒吼的烈风;一路扬起飞尘,混沌的飞尘;一路喊出杀声,悲壮而无畏的杀声……然后我死了,躺在这温暖却不宁静的土地上,仰面看着那天,满眼的恨,满眼的痛,满眼的伤。

好长时间,亢奋的爱国热情才逐渐平静了,淡忘了。及至看到《道士塔》,我又一次震撼了,又是一个心痛的故事,民族的耻辱,随余秋雨的笔触,我想哭,恨意的冲动忽然没有了,积于心中的只有不尽的泪水。我突然发现,真正的损失,在于文化而不是财富,曾经为大量财富被掠夺而愤恨,如今只有为文明的毁灭与文化的流失而惋惜痛心,因为文化的领域不会有仇恨的,仇恨只能毁灭,只有痛惜才会珍重。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数代人的智慧心血,以及古老神秘的辉煌经典,都没有了,只留下残垣断壁与无尽的恨——对自己软弱无能的恨。

再说到废墟,我向来是不愿看圆明园的几根孤立石柱的,它们总是静静地矗立着,似在深思,想前世的灿烂辉煌,想昨日的残痛惊悸,想今日的冷漠凄清。它们好像最后的守护神,守着一个民族的神话,守着一个民族的伤疤。我不敢看它们,除了深痛与悲哀,更多的是民族责任感会一次次涌上心头,它们便是那永远的记号,讲述着一代人的耻辱,又激励着一代人的自强。我想这便是废墟所独有的意义,废墟,总是以毁灭文明的形式警醒世人,要学会珍惜。然而人们却总是会很快忘记它们,于是在巴特农神庙之后又有了圆明园。

还记得在谈及这些事时,我们宿舍有人一语惊人,他说在那时他又想到了成吉思汗的血腥征服,我们都怔住了,一百多年来,谁又将这二者联系呢?讲到圆明园只有耻辱,讲到成吉思汗只有光荣骄傲,但在这二者的深层联系里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了,一个足以让世界思考的问题。纵观人类历史,总是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交替,总是在创造与毁灭中徘徊,这便带来了许多毫无意义的损失。

不忘记仇恨,怎能恢复和谐?不洗濯丑恶,怎能新生美好?不反思过去,怎能创造未来?失去了固执与偏激,失去了野蛮与邪恶,返璞归真的瞬间,我们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文明因人而灿烂辉煌,连废墟,也在金灿的夕阳下厚重安详。

银川一中高一12班杨培元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ypy810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