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三叹

于我,《赤壁赋》之美并不在于景美,而在于理美。一句“苏子曰”,消了客之愁,泯了生之哀,叹尽人世万千。

变与不变

“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一个视角,一个世界。

客羡慕长江之水无穷无尽,苏子却叹逝水难往。水犹在,可此水是彼水乎?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们所烦恼的:这个世界,就是变还是不变?科学家相信“物质循环”,世界由一些“材料”组成,物质不断流动着,“材料”却不增不减。改变的只是形式。于是你活过一千年,一万年,看见的世界与今天没有什么差别。月有阴晴圆缺,而卒莫消长。

苏子叹道:即使这世上再没有我,但又无处不是我。我化为晨露晚霞,化为“江上之清风”,化为“山间之明月”。

莫取

东坡自有种“莫取”的觉悟、豁达与魄力。

老子说道,不争者,莫能与之争。“莫取”比“不争”显然还高一个境界:因为正不正尚有界线得以区别;取不取,并不是一句“这是我的”能够定论的。

“物各有主”,大概亦是苏子对于自己颠沛一生的感悟与总结。如同高山流水遇知音,宝剑在巨石中待英雄来取,万事万物的得失总带着不可违逆的宿命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主”已超出了“道”的范围,是法律伦理上最难断夺的所有权归属。

苏子叹道:是你的总是你的,不是你的连一分一毫也取不得。若人人都有说“苟非吾之所有”的勇气,那能少多少贪心与纷争……

遇之而成

子瞻有失的大度,也有得的大度。爱煞“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中的随意、洒脱。仿佛走在沙滩上,遇见美丽的贝壳或圆润的小石子,随手拾起丢进口袋,便成了自己的财富。因而才有了“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藏。善于发现、收集、珍惜的人,用不会陷入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的深渊。

苏子叹道:无需为物质的贫乏而深感悲哀,只有“遇之而成”的能力才能保持人的永恒富有。

思想是一场盛宴,却没有“杯盘狼藉”的时候,叹息的余味被后人千万次地咀嚼,直至“东方既白”,亦无归去之意。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姬若卿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