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听山
邮编:236015
联系地址:安徽省阜阳市临泉路558号阜阳师范学校2008级中文2班
指导老师:范红梅
作者:马之军
大山矗立在厚实的土地上,当父亲把一粒干瘪的种子撒在山砾中后,春天的山头:只见远处的山巅又突兀起一片毕真而又繁茂的山尖。金黄饱满的麦穗,像一座又一座青翠而又陌生的山头。
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我那默默耕耘的农民父亲,用宽广的胸怀和浑厚的手臂把一生都匍匐在这片土地上,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身影,呵护着这一片新生的“山头”,他像大山一样,朴实敦厚,沉默纳言。
每当双脚踏上这片峰峦,那股熟悉的暖流也开始在心中抓挠,嬉闹。大山好像早已改变了往日的严厉和冰冷,我能听到他筋骨舒展的喀喀声,血管冲撞的触动,血液中恣意流动的豪情在激荡。像洄漩的水花,从高处飞流直下,在一瞬间泻在柔软的碧波中,只见远处又漂流起几瓣深色又透着残白的水沫。我能听得见,那是他在靠近,以另一种方式,来到我身边。
似静静的黑夜下植物拔节一样,我也渐渐成长一个男人,一个渐渐平行于父亲的男人。
清晨,当曦光第一次拉开父亲紧凑的眼帘,他便仓促的嚼着一片墨染的早晨,一把锄头与支撑起它的肩胛疲惫的平行,带着满是苍痍的身影又一次沉默的在向母亲床前移动,作一次今天最早的告别:天亮了,走了。
名叫阿黄的那条温驯的老狗,盘卧在父亲粗壮的双脚前,一次又一次做着对于父亲无用的殷勤,汪——汪,汪!
父亲的锄头舞着没有曲调的节拍,一上一下,一左一右。
我笨拙的手脚开始了莫名的抖动,有几株禾苗早已惨死在我冰凉而又沉重的锄头下。
于是,我才开始模仿父亲挥舞锄头的样子,顺着一上一下的势能,我听到了,父亲用力托举时发出的吱吱声音。但我怎么也不能舞出父亲那样的准确和沉重。
在田野里,那声音掺杂在禾苗退却的脚步,倒下的杂草和我那朴质的父亲与田野中间。
我蹲下,那声音依旧。
土地是黄土地,由于是清晨,露水还没有散去,泛着一层浓重的潮湿。
抓起一把放在手心,一团带着湿气而又沉重的土。父亲朝我会心的笑了笑,又继续着开始的动作。我抬起额头,看着父亲,高大而又挺拔的身躯,与这带着湿气的地面垂直的父亲,宽大的脚掌猛爬在黄土地上,尽管破旧的衣衫早已留下了许多块泥渍的印迹,为了追赶眼前那片透着绿的土地,两睱的汗水在黝黑的额头挥洒,冒着热气。
随着一片倒下的杂草和越显嫩绿的禾苗在我身后一步,又一步离我而去。这时,我听见:挥洒的汗水,点点滴滴,像雨水一样响脆的被摔碎在父亲耕耘的泥土里。汗水痛苦的叫声,在泥土下,在田野里,在父亲深陷的皱纹中间回响。听到了田野里父亲晃动的舞姿、土地和一片金黄的秋天。
看着这一切,父亲笑了。
也默默弯下腰,在岁月消沉与挣扎中,那略显弯曲的脊梁映着远处的田野,显得格外苍老,少了些许泥土的松软和厚重。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一首诗:
挺起来/便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躬起来/便是世界上/最大的桥/倒下去/便是世界上/最宽的路/可一倾斜起来/便成了世界上/最险的悬崖。
在无音的聆听中,我发现:父亲就是一座山。
父亲一直以特有的沉默和持重影响着我,支撑着这个家。父亲羞于表达不喜张扬,却巍峨厚重,所以我们心中总有一个共同的比喻——父爱如山。
沉甸甸的泥土在心中垒起一座座山,而沉默纳言的父亲如砂土一样,压在我心口,使我脚踏实地的行走在人生路上。那个向你扬起巴掌的壮汉,那守候在你身旁的身影,那个在你面前笨拙而又可爱的男人,那个你我共同的父亲,你可曾去听过他,可曾知道他的一切。
这一刻,我听见父亲像大山一样的身体和品质。曾经的大山像砂粒被掩埋、被遗忘、被误解变成追忆。父亲的爱,像山一样有一种无法跨越的高度,也许需要我们用心去听。
那是一片朴实浑厚的山,俊秀的山,逶迤的山,突兀的山,温柔的山,呼啸的山。
一座值得让人听上千万年的山。山依然虚怀若谷,巍然屹立于我的耳畔。在沧海桑田中我听到有无数的大山在田野里飞舞,在那里劳作……大山啊!大山,然而他早以化作了这个民族,这片土地,这段故事永远不朽的脊梁山!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马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