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坊的那些事儿

在昌坊的那些事儿

2010年4月20日,我们参观了新余市新农村的示范点——昌坊村。在参观之前,我们得知昌坊在建设旅游度假村,我们便心生期待,准备好好的旅游一番。

早上七点左右,我们乘车出发,路途比较平坦,所以行车就比较的顺畅。道路两旁没什么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只有栽在两旁的树一个劲的向后退。大约“欣赏”树们向后跑步20分钟左右,车拐进了一条小道,窗外的风景就像换了副背景一样,变得完全不同。一切都变得清新起来,造型别致的房屋,整齐的农田,我突然意思到,这就是昌坊,那个传说中的旅游度假村。又过了几分钟,我们进了昌坊村的主干道,柏油铺筑的两车道,向远方延伸,道路两旁的绿化带让人不相信自己置身在一个小村庄。

我们在村头下了车,我立刻掏出相机,对村头的古树按快门,又在原地转了一个360度的大圈,好好的环顾了四周景物,深深的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感叹道,新农村就是不一样啊。等我们班的人都到齐了,我们便沿着柏油大马路一路向前。仿古建筑,古建筑昌氏宗祠,别墅,葡萄架。唉嘿,怎么就没了,我们还在向前走,在柏油马路的尽头出现了一个独门独院,上面用朱红色的油漆刷了几个醒目的大字——垃圾处理站。真是大煞风景。和垃圾处理站说了再见后,我们来到了我们野炊的驻地,那一刻,除了失望还是失望,有山没水还是在马路边,与我心中左手拿着烧烤,右手拿着相机,靠在石头上欣赏风景的画面相比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在驻地放下我们的锅碗瓢盆,各自拿着相机向柏油路的尽头走。HI,垃圾处理站,我们又见面了。我在便扭的心里又和它打了个招呼。接下来的从我身边切换过的景物就变成了葡萄架,别墅,古建筑昌氏宗祠,仿古建筑。诶!幼儿园似的外墙,幼儿园似的大铁门,大铁门上的牌匾用隶书写了四个大字——龙泉古井。我估摸着,这井不是清代的也是民国的吧。越过大铁门,引入眼帘的是一颗人造的龙头,龙口中有几个人造的池子,水从池子里渗出来,不知是井水还是地下水,因为在池子中还有一条缠着塑料袋的自来水管。看着微显锈迹的水管,我坚定不移的认为,这井还是有点年头的。祠堂是很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记录着这个村庄这个家族的兴衰历史,这个古建筑应该不会有假。当我端着相机跨过祠堂的门槛时,我在心里感叹:我就是个天才,这房子真的有点历史耶。祠堂里除了建筑和牌匾看起来有点年头,其他的都是现代物品,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在墙壁上挂的宣传图片,什么大跃进,预防疾病,计划生育啊,应有尽有,一点也看不出跟祠堂有什么关系。出了祠堂,同学们大多都走散了,跟我在一起的同学决定深入昌坊内部。

进了村里面觉得跟外面就是天壤之别,房屋还是以前农村的那种小楼,间距很窄,排布的杂乱无章,丝毫没有主干道旁整齐合理的规划布局。在村中还有一块很大的空地,长满了杂草,所有的一切都让人感到乱乱的。我们绕着绕着,又绕道了村头,这下可有新发现,在人造景观湖边竟然有一座基督教堂,最令我诧异的是教堂的位置,左边的山上是华严寺,右边不远是祠堂,后面是采石厂,这三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排布在一起难道有什么深意?大概是我知识水平有限,看不出这个景区要突出的主题。

面对眼前的采石厂,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昌坊既然要发展生态旅游业,为什么能容忍一个采石厂的存在?众所周知采石厂是一种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会极大的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空气质量,创办采石厂与发展生态旅游其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矛盾。

我们又从村头出发,顺着唯一的一条柏油大马路走,经过了一个被我们忽略的景点——蛇仙湖,看了介绍,我才发现,眼前这个人造痕迹非常明显的小水塘竟然还有这样的传说,霎时间我的头脑中闪过两个字——杜撰。

11点了,我们返回驻地开始了我们的野炊这才是重头戏,结束了我们几个小时的参观。谈不上吃饱了午饭,我们就坐车返回学校。在车上我仔细的想了想,什么才是新农村。新农村不是仅仅只有门面上的工作,要从骨子里体现出新,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村民觉得未来的日子有盼头,说到生活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才能真的算是达到了中央建设新农村的初衷。在发展新农村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本村自有的资源和情况,昌坊在开发旅游业的时并没有注意到自身旅游资源的匮乏,没有结合本村的村情,景点基本为人工建造,中西结合,根本没有体现出昌坊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盲目的开发只能带来暂时的效益,并不能立足长远,给农村带来真的发展。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上将zzk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