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城》与京派文学
欧阳倩
京派作家共同的特征是他们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所处的国家背景,其文学作品中又带有一种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京派”文人的文艺主张是人性呵护的审美观点,而沈从文秉着向善向美的文学理想行走于自己构建的“湘西世界”中,更体现出静寂闲适、田园牧歌般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的《边城》是“湘西世界”的田园牧歌中,优美而隽永的代表之作。在他笔下的“湘西世界”里,那个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因端午节赛龙舟,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可是傩送的哥哥天保却也同时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这一系列的感情中的矛盾与纠纷,体现出人物命运的无奈。同时,在湘西的背景下,民族与地域的民俗风情也展现出乡村意识形态中的向善向美的一面。这也是京派文学表达城市人对理想化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会在不经意间自然地流露出对乡村悠长、舒缓的生活的向往。
傩送的哥哥天保对翠翠的爱慕之情则成为小说的转折点,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的情节与前文翠翠在梦中听到歌声处相呼应。表现出沈从文写作技巧的娴熟,行云流水。同时,以歌求婚的形式也是乡村民俗的一大特点,其谙熟的风土民情写出湘西文明和动人的边城特色。之后作者将笔锋转至兄弟间对爱情的尊重与选择,哥哥为成全弟弟与翠翠的爱情,外出闯荡,结果不幸身亡。弟弟因对哥哥的死背负深深的愧疚之情,远走他乡。造成翠翠的爱情悲剧。在此,沈从文又借亲情与爱情的矛盾体现人生的无奈与不如意。可以观察到人们内心的变化、社会的变化。体现出理想无法行走于现实的无奈。这是京派作家的整体感情趋势。由于现代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漠视本土文化的发展,而本土文化也没有随波逐流。这使得京派作家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不得不对日趋弱势的乡土文学报以一种哀婉和怅然之情。理想的世界不能存活与大流之中,是对于自己追求的冲击,因此,京派文学只能以另一种形式对乡土文学怅然挽歌。
《边城》的结局是全文的一大高潮。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虽然有些仓促,但是,作为被现代文化影响的京派作家们来说,城市文学的扭曲的人格远不及乡土文学中的人们来的淳朴、真实。因此《边城》在叙述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边城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在故事中给人们奠定了一种对人性美的赞赏。外公时时刻刻挂念着翠翠,一生为翠翠操劳的感情,是值得我们去品味和崇敬的。从外公角色的塑造上,我们可以看出典型的乡土文学人物性格。他保持着在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中一种特有的率真与淳朴。他是作者对于人性美的追求,是一种京派作家对于乡土文学本土性的信仰。而翠翠的塑造,则是京派文学中,作家们对他们所热衷的童年与乡村生活的向往,在怀旧的情绪中去品味生活、挖掘诗意。同时,也是对于他们所生活的城市气息和现代化发展的疑惑与批判,在现代的脚步中去摸索行走、哀思怅挽。
《边城》是沈从文用生命筑成的一种对人性、生活和社会思考的意识形态。小说由喜至悲的转变,也表现出社会的阴暗面。他力求在生活的悲剧中寻求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因此写出一系列表现湘西风情的散文与小说。借湘西远离尘世喧嚣繁杂的特点。表现自己对城市生活的嘲讽和远离。也表达自己对宁静生活、醇厚人情和真挚爱情的向往之情。
对于人性“真、善、美”的歌颂及社会阴暗面的批判,在沈从文乡村小说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也体现出京派作家对于文学题材与审美趋势的共同方向。以沈从文为代表,他们多写乡土中国和贫民现实的题材,审美趋向于从容节制的古典美。《边城》既是很好的京派小说代表。在题材上以乡土为主题,表现出京派作家对于现代工业文明侵入乡土后的矛盾心态。借乡土的质朴平凡批判城市的变相发展。而《边城》的文笔掌控与内容呈现上,则体现京派作家追求古典美的趋向。沈从文很好地掌握了此趋向与题材,描绘内心湘西世界,描绘自己对人生哲思的理想蓝图。尽管未能逃脱现实社会的悲观主义,但对于他内心世界的描绘,及给读者提供一个对现实黑暗世界逃避的栖息地而言,无疑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欧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