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伤害,无疑是远东最靓丽的宝石,吸引着全球好奇的目光。于是乎,有人本着国际主义呼吁在公共场所配以外语标识,体现我们与国际接轨的决心。反对者有之,义正言辞地发出保护母语的忠告,大声疾呼维护母语纯洁性。
难以取舍者就在摇摆折中:“配,还是不配,这是一个问题。”我说,不!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与世界接轨完全没有必要用搭配外语标识来彰显,更没有必要妨碍中文的独立性。
小白菜灿烂的笑容、流利的口语难道不比标牌上的冷冷几句外文温暖千万倍吗?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其包容的胸襟、友好的态度,即使让汉字全面退潮,也无法得到国际友人的认同。倘若因为我们的热情,他们油然而生宾至如归的感慨,上海便当之无愧一座国际化都市。
放眼全球,在法德等欧洲国家,你漫步于香樟梧桐之下,看着路标、店铺上的西文,听着西人的西语,难道不觉得一切那样和谐吗?香槟浸泡出法文的干脆言简意赅,草原上的驰骛掀起德文的张扬硬气。倘若英文字母此时不合时宜拄着拐棍迈着绅士步而来,岂不突兀!
不仅仅因为外文标识并非国际化的必然,更因为独立的文字乃至文化是世界财富,我们没有资格自轻自贱将传家宝典当给国际化这个名词。正视流传千年到你我笔下的方块字的靓丽,且看——孔子学院全球林立,“.中国”成为互联网域名。
不仅仅是方块字,还有其他中华文化,我们都应该珍惜。上个世纪的旧城改造无疑是一曲悲歌,当几百个城市千篇一律时,当我们淡忘此城彼城的不同时,当老北京城墙爆破声响彻耳际时,为什么我们傻傻地为表面“工业化的迈进”鼓掌?为什么我们期待一幢幢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高楼大厦?
醒醒吧,我的同胞。的确,指着这一栋、指着那一幢,我们可以与欧美同类型建筑比较切磋不甘示弱。但,中国!中国在什么地方?这里只有世界,没有中国。
中国,中国在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在江南的雨巷,在塞北的驿道,在陕北的窑洞,在云贵的吊脚楼。
配还是不配,这不是一个问题,答案在我们心中。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洪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