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着《雷雨》如欢喜在融冰后的春天,看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日光下跳跃,或如在粼粼的野塘边偶然听得到一声青蛙那样的欣悦。”
——曹禺《〈雷雨〉序》
《雷雨》我已读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有全新的体会,每一次都能给自己带来心灵的震撼。
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雷雨》对我来说是个诱惑。”其实,《雷雨》不仅对作者是一种神秘的吸引,对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抓牢心灵的魔?
夏天,是烦躁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天空变成一块烧红的铁,人们最期待雷雨的出现,去迅猛地疯狂地撕裂天空,亲吻大地。蘩漪是《雷雨》中最具有“雷雨”式性格的人物。她的生命由那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交织而成。《雷雨》所展示的,并不是因果,也不是报应,而是作者所理解的天地之间的某种“残忍”。这种“残忍”一直延续着,延续到《原野》,延续到《日出》,一直延续到《北京人》。
蘩漪,无疑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作为“一个中国旧式女人”,读过书,又爱好诗文,所以她有着对美好感情的一切憧憬,对未来充满人性的一切渴望。然而,她错了,周朴园是一个无法与之谈论感情的人。没有爱的家庭和周朴园的冷酷无情,彻底浇灭了她原有的一点天真幻想,也导致了她的人性出现了错位。正因为如此,她所承受的人性分裂砝码越重,内心遭受的痛苦就越重,直到最终的崩溃。于是,她爱上了周萍。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偏离正常人性伦理轨道的选择,然而,她却要借此重拾内心中那份对美好的期盼。
蘩漪,周萍,这两株从畸形的土壤里生长出的畸形小草迸出的爱情之花注定是一束“恶之花”。当周萍要从她身边离开时,她对爱情的幻想也随之破灭了。于是,她疯狂地想抓住周萍,哪怕仅仅是一个影子。这时的蘩漪,已彻底偏离了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基本轨道,近乎偏执的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直到她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以悲剧结束。她就如一匹无法让自己减速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荆棘朝深渊冲了下去,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救出自己。但这条路却也把自己引向了死亡。
我不得不赞叹蘩漪。
她的生命燃到火一样地热,也有光一样的短促,又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冷漠、孤傲,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近你的灵魂。她就像战神一样充满勇气,以夸父追日般的热情追寻那缥缈的真爱。她早已忘记了自己是周朴园的妻子、周萍的后母,就那么不顾一切地去抓,哪怕燃烧自己,燃烧自己周围的一切,燃烧掉整个世界。而从中折射出的是一个滚烫的灵魂,一颗炽热的心和一个可以预见的、必然的悲惨结局。
山西省长治二中
本文来自《语文报·高一版》,作者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