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李杨琪
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由于各种局限,最早开始意识到的是自己,也只有自己。
太阳冉冉升起,朦胧中你会问:“我是谁?”
纯真与罪恶交织,挣扎中你会问:“我是谁?”
夕阳西下,你坦然地回首一生,弥留之际你会问:“我是谁?”
驾一叶扁舟,在历史长河中起起伏伏,侧耳倾听,任何朝代,任何地点都发出“我是谁?”的疑问。
竹影婆娑,清风习习,当历史的瞬间定格在那个文学自觉的时代,竹林七贤飘然过之。文学自觉就是“人”的自我发觉,就是对“我是谁?”的深入探索。他们用酒来逃避现实,“我是谁?”他们一定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是竹,是酒,还是匆匆走过的一个看客?
他们开始思考自我的价值,却无法看清我是谁。
灰白的墙上映着一个瘦长的身影,他时而坐下,时而起身踱步。昏暗的灯光下,他的无奈与挣扎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是一了百了,还是忍受宫刑的奇耻大辱?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只求一死,还是为了那支笔,为了未完成的事业苟且偷生?“我是谁?”他问了一遍又一遍。墙上的身影渐渐高大起来,“我是一名史官”,一个坚定的回答在空空的牢房里回荡。
在尊严和使命的痛苦选择中,他认清了“我”。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在那个失意的地方,他却悟出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我是谁?”是短暂的夺目还是无限的浩渺?他将自己比做宇宙,也将自己融于诗词书画之中。“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乍一看,这是对其文的评价,但细细一品,又何尝不是他自然率真性格的写照呢?“我是谁?”是那个贬谪蛮荒、仕途失意的词坛第一人,还是那个疏湖筑堤、罢榷盐、固海防、办实事的好官?
他不拘泥于“我”,自比无限的宇宙,方能宠辱不惊,百世流芳。
三毛问过“我是谁?”,却留恋于行走在撒哈拉的三毛和现实中的陈平,难以自拔;周国平问过“我是谁?”,就在痛失爱女的时候,他依然不忘自己的哲学研究;老子问过“我是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难道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从对生命的发问,到自我的实现,再到自我的虚化,“我是谁?”演变为一个万世流传的哲学命题。周国平曾说过,“一切的灾难对于一个哲学都是一笔财富”,而“我是谁?”也不只是个哲学命题,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感悟。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本文来自语文报高二版第9期,作者李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