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絮语(完整版)

红楼絮语

迟迟不敢谈《红楼梦》,因为它给了我太多太多,多到我难以言说,半部红楼,满篇血泪,已构成一张巨大的红学网络,我也许只是触到其中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但读红楼,就必须品红楼,有些想法郁结在心中,是不吐不快的。也只能鲁班门前弄大斧,在前人的基础上,谈一下我对《红楼梦》的感受。

总体说来,《红楼梦》起初并没有给我太多的震动,但等我不厌其烦地翻阅数遍并有幸查阅诸多红学专著之后,一幅绚丽的画卷在我的心底缓缓展开。

说起红楼,最让人感伤的便是诸多薄命女儿的悲惨人生,就让我从最为大家所熟知的金陵十二钗说起,讲讲那些美丽女子的人生,讲一讲那个特定年代的风俗画卷。

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读红楼,看了几十遍十二钗的判词,却只找到十一阙,直到看到脂评本的注解,才发现这短短二十字竟包含了书中两大女主角的命运,林黛玉,薛宝钗,这两位天地精华独钟的奇女子,给了世人多少茶余饭后的谈资,又给了文人墨客多少惋惜伤感的笔墨。

不明白,为何曹雪芹要将林薛二人的判词合为一词,也许她们就是一个人,是一个人不同方面的展现,黛玉清高,飘逸,超凡脱俗,宝钗和善,落落大方,有多少人都在品评钗黛的孰优孰劣,只有当这二人真正地融为一体,性格上的互补,人格上的完善,才成为一个真正完整,完善,乃至完美的人,才真正成为一个照耀在红楼上的女神。

不愿给她们太多的评价,那只是无聊的枷锁,她们或是她,在那里,就在那里。二、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不愿意将这阙痛苦的判词定位在湘云身上。《红楼梦》描绘了数百人物,而她,湘云,没有太多的篇幅,没有太多的渲染,但她,史湘云,超越永恒,超越一切,永远,永远地征服了我。

有人将史湘云构想为贾宝玉日后的贫贱夫妻,我不知是欣慰还是憎恨,我只愿她能永远地将时间定格在大观园中,定格在她欢乐的少女生活中。

如果我说湘云是大观园上上下下最为开朗、活泼的女子,这该无异议,可我对于湘云的反叛精神,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反叛精神?怎么可能,贾宝玉和林黛玉才是《红楼梦》中反叛精神的代表呀。”可能有人又会这样问了,并拿出这样的证据:宝玉和湘云看麒麟时,贾雨村求见宝玉,宝玉十分厌烦,湘云笑说仕途经济的必要性,惹得宝玉十分不快,由此便知湘云也是一个醉心功名利禄的禄蠹了。但就我来看,其实不然。

首先,她的一个笑字,就暴露了她的想法,她并不是认真的,仅仅游戏而已。又有人会说,谁都知道宝玉最恨仕途经济,她开这样的玩笑,不是硬往虎口上探头吗?也许别人不敢,但她史湘云就敢,她深信她和宝玉十几年的交情,她对宝玉有足够的了解,可以说她也仅是一个试探,看自己的判断,或仅是为了避嫌,她已没有能力像宝黛那样大张旗鼓地反叛,她既为向门外偷听的黛玉表示她和宝玉存在那所谓的“思想隔阂”,让黛玉放心,也为自己能够不孤立于当时,因为她已经不起太多的风浪。也许这句言不由衷的玩笑话,正是她反叛精神无法充分张扬的绊脚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决不是禄蠹,她的内心对仕途经济并不是真正地认同,而仅是迫于压力的无奈表现。

其次,仅仅一次小小的玩笑就能给她的人格定性了吗?请看看《红楼梦》前八十回,曹公对她的一些细节描写:

先看下她的出场,且说宝玉正和宝钗玩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宝玉听了,连忙就走,……只见史湘云大说大笑的,见了他两个,忙站起来问好,……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了绊住,不然,早说飞了来了。……”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起来说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又该你闹'幺爱三'了!”

短短几句素描,娇憨可爱的女子跃然纸上,岂国贼禄鬼之流所能比。

再看她咏的白海棠,咏菊花,均不落俗套,更有芦雪亭联诗,凹晶馆对句,异彩纷呈,令人为之大声喝彩。

很难想象,一个禄蠹能活得如此潇洒,史湘云,天生一个小女孩心性,为什么非要强加她禄蠹的枷锁呢?

那么,她的反叛又体现在哪里?请注意“大说大笑”一词,细数《红楼梦》除了八面玲珑的王熙凤敢大笑之外,其余又有谁敢这样放肆?但毕竟凤姐是出了阁的,已身为人妇多年,算是精明能干的管家婆,言语犀利,语调放肆点就罢了。而史湘云呢?一个未出阁的闺阁小姐,养在深闺大院里本该成为淑女的女子,竟有如此天性,岂不让人为之拍案?

想起《聊斋志异》中《婴宁》一篇中的狐女婴宁,顿觉两人实乃同魂同魄的奇女子。想在女子笑不露齿,言语扭捏的当时,她如此举动,该有多么大的勇气,又是多么纯真的心性。

史湘云,早丧父母,和黛玉一样,却活得比黛玉快意多了,正是她那豪爽之天性使然。细翻过《红楼梦》的朋友们应该发现,林黛玉的待遇不知比史湘云要好多少,依旧以泪洗面,而湘云呢,每夜做工到深夜依然精力充沛,笑容满面,纵有小伤小痛,哭过就忘掉,藏在心中的是不灭的希望之火。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我一连用了两个心性,两个天性,也就是说史湘云的美丽完全是由她本身的豁达,由她的自身所决定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返璞归真之美,可以说她是《红楼梦》诸钗中最为完美的女子,最引人注目的明珠。

曹公没有给史湘云一个完整的结局,或许她像李纨守寡终身,或许流落天涯,或许更为凄惨,很欣慰,曹公没有告诉我她的最终结局,让她永远地活在大观园里,活在最年轻貌美的年龄,活在最快乐豪爽的青春,以最美姿态活在读者心中,说不完的史湘云。

三、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不知怎么就想到惜春,惜春,珍惜春光啊,一位如此美丽可爱的青春少女,竟就在这青灯古佛边终老,春光弹指催人老,惜春她的名字,一个似乎有着很多故事的名字。

在网上看到惜春的模拟图,在十二钗中是那么突出的淡雅,又是那么夺人眼目,竟有惊艳之感,想她秀美恬静的神态,又怎样地让人心中生起回归自然的渴望。

惜春,是贾珍的妹妹,贾敬的幼女。小小年纪就生出厌世之感与这样一个家庭是分不开的。首先,贾敬一味访仙求仙,最后死于丹毒,贾珍荒淫无耻,恶事做绝,一个如此邪恶的环境将她心中美好的青春之花在未开之前就已扼杀。不能不说,这是这个家族的悲剧,更是贾惜春的悲剧。

贾惜春,她希望珍惜春天,珍惜人生最美的这段青春,但是,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就错过了春天,并且永远没有了春天。

四、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中山狼,一个被中国人引用了千年的典故,一个可以和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并传的故事。

狼,蛇,是残忍的代表,是忘恩负义的典型。

人,是万物的灵长,自然界多么伟大的杰作。

但是,有时,人显得比狼更狠,比蛇更毒,更令人发指。

孙绍祖,一个沾满血腥与罪恶的名字。

贾迎春,一位出身高贵的清秀女子。

历史的交集让他们不幸相遇,一年,短短一年,就让贾迎春这位官宦家的小姐,掌上的明珠黯然离去。

很多人都认为迎春很懦弱,曹公也给了她一个懦小姐的称号,但想想这封建王朝下,像凤姐探春那样言语利落,办事高效的女强人又有多少?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个像迎春那样的懦小姐饱受欺凌含屈而死呢?曹公没有明说。世上有多少人为之伤心呢,我无法去统计。但有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像贾迎春这样贵族少女依旧不得善终,其他寒门孤女的悲惨境遇就可以想见了。

一个贾迎春,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她代表了强权社会下冤死的多少女性的魂魄,在她身后,又有多少血淋淋的故事,多少触目惊心的惨剧!

“沉默啊,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中的女性们,不会悄无声息地死去,当她们暴发出她们体内蕴藏的无限可能时,世界将为她们震惊,天地将为她们变色。在她们的努力下,和谐的世界,人间天堂也终将不是梦想。

沉睡着的迎春花啊,觉醒吧,迎接一个美好的春天。

五、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出家后的黛玉,少女时代的黛玉。

应该记得黛玉初到贾府的那段话:“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我出家,我父母自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怕他一生的病都也不能好的!'”

再看看林之孝对妙玉的描述:“外又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姑娘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十八岁,取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

林黛玉亦父母双亡,自幼多病,十七岁亡故,则妙玉岂非林黛玉身后之幻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妙玉虽入空门,仍旧因宝玉有情义而走火入魔。“欲洁何曾洁”,这倒像人文主义宣扬的人性了,她无论怎样禁锢自己,依旧无法摆脱人性的情感,更无力挣脱命运的罗网。

李纨说她最可厌妙玉为人,倒也算是有趣。李纨有着妙玉相同的痛苦却无法装出一副清高的姿态,必须在尘世间摸爬滚打,守着最后的一丝希望——贾兰。而妙玉呢,她可以孤高地傲视着李纨,或是鄙视着李纨,她没有太多的义务向贾母承欢,她可以有更多的人格自由,这该足以让李大奶奶忌妒万分了。

妙玉的结局,由高鹗续写,算是与原著较为契合,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世上又少了一个极清净、极好的女孩了。贾府一败涂地,一伙强盗打劫了栊翠庵,在黑暗下,在阴云笼罩下,活冤孽妙姑遭大劫,恶势力在狞笑中又一次得逞。

黛玉、妙玉,如果你们真的是前世今生,那么该是多么悲哀的人生。细考量,妙玉与黛玉的关系,像黛玉那样的刻薄在妙玉面前却显得那么温顺,也许这两位女子相似的人生是她们心灵的桥,冲破绝望,却冲不破轮回,妙玉,为你默哀,下一世,要好好珍惜自己。

六、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贾政庶妻之女,贾府三小姐。

之所以突出一个庶出,是因为在那个社会。

探春,因为庶出,因为有人说探春因为过分计较庶出而不认亲母降低了自己的价值,那不是她的错,是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是那些注重出身的势利眼们逼迫她,她实在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她太自卑,太害怕自己的身份。

像王熙凤那样颇有权腕的女人都感叹:“好,好,好个三姑娘。”将探春与凤姐比较一下,除了出身和阅历之外,探春占有绝对优势。识文断字,知书达理,正义凛然,一个绝世无双的女管家,贤内助,不是她,谁又敢占这个位置呢?

敏探春,是曹公给探春的评价,相信曹公炼字是很有水平的,像憨湘云,呆香菱,贤宝钗之类,都是一语中的,那就让我们想一想这个敏探春是怎么个敏呢?

是机敏,聪敏,敏感,智敏,敏锐?

我想,都是又不全是。

探春无论在那一方面都显得很优秀,性情果敢,有魄力,是一高级的领导家,敏,是她人生的概括,也是她人生的坐标,她始终对一切都有不同寻常的感知能力,并具体付诸行动。

所以,她是一位较之他人称得上完美的女子,也只有她,才能称上敏这个字,这个敏概括一切又避开了无谓的具体优点。是整体的优秀而不是具体部分的完美。

敏探春,还在于她是最先嗅到家庭败亡的信息的,黛玉只预言了失败,而她却完善地分析了失败。

可知这样的大族大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振聋发聩的宣言,扬手一巴掌,打出了探春的威风,打出她独立的人格,打出她永不低头的硬骨气,她瘦削的身材不再单薄,因为她健全的灵魂与不屈的骨气。

很难评价探春,但还是没理由地喜欢她,认可她,纵使她是庶出,她为之而做错许多,为之而痛苦迷惘,但灰尘绝不会掩盖明珠的光芒,当她抖落身上的浮尘,将会发出世人所不敢正视的锋茫。

可叹她的遭遇,远嫁他乡,如昭君一般身居边塞,但我依旧祝福她,毕竟她找到了那个属于她的家,那个可以供她驰骋的天地。

七、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不喜欢李纨,没有任何人会像她那样有那么深的心机。看不透她,她所做的一切都看不透。

又很可怜她。

一个弱女子,很孤独,晚风吹过窗台。

一个小寡妇,很伤怀,孤雁飞过天际。

一个心灰若死的贾府大少奶奶。

一个平静安定的不管事好菩萨。

她的一生,总是那么奇异得仿佛多余,太多余,就无助地在百花盛放中枯萎。

死亡,或许不是灾难,而是解脱。

李纨,人们很难忽略她的存在,却又在一次次不经意间真正地忽视她,正如她忽视了自己。在从李家嫁入贾府,她或许是幸福的,但当贾珠不幸英年早逝时,她便已经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只守着最后“兰桂齐芳”那仿佛遥不可及的梦想。

李纨,空谷幽兰,就不该染上世俗的颜色。

八、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我来迟了。”王熙凤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典范。一句“我来迟了”怎说得很有宿命的味道。“凡鸟”为何偏从末世而来,是因为末世而让她这只凤退化成为凡鸟了,甚或是因为凤退化成凡鸟而导致了末世,很难说清,很乱,理还乱,也许就是这种感觉。

王熙凤,贾母戏之为凤辣子,贾府的琏二奶奶。她还有凤丫头,泼皮破落户之类的称呼,但最广为人知的,是她“凤姐”的名头。

不想联系当下,害怕玷污了王熙凤。王昆仑有言:“骂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纵观《红楼梦》,能够称得上这样评价的人,惟凤姐一人而已,也只有她,称得上凤姐,这个亲昵而不失庄重的名字。

书中说她自幼充养子教养,聊解膝下无子之叹,因此行事简断爽利,竟是二爷倒落了后了。那么这位有通天本事的凤姐,曹公为何给她一从二令三人木的结局呢?

先看她的判词,“一从”,初嫁入贾府,她是管家婆,作威作福。“二令”,是为冷,渐渐冷淡了,“三人木”是为休,就要哭向金陵娘家了,她一生的际遇为何如此这般呢?

曹公巧妙地用拆字法点明了凤姐的命运。也在《红楼梦》十二曲唱词中给了我们答案:

“机关算计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凤姐的悲惨命运就坏在她爱斤斤计较,太爱算计,太重视利润的商人品格上。

不是贬低商人,自古云无商不奸,凤姐,这个商人世家出身的小姐也落入了奸商的套子,难以自拔,并为之付出了一生。

不知凤姐的生活到底会怎样,高鹗没有安排她被休,依旧以琏二奶奶的身份从权力的宝座上跌落,黯然死去。

对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很矛盾,正像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红楼梦》就是颠覆了古典悲剧的概念,好人不纯粹是好人,坏人也不纯粹是坏人。并不是坏人打败好人,在《红楼梦》中,好人,坏人的界限很模糊了。”

无论怎样看凤姐,她都是一个善恶并存的人物,鲁迅对悲剧的性质有一段精辟的定义,写在《论雷锋塔的倒掉》里,他是这样评价的:“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凤姐身上有许多缺点,但她身上毕竟有那个夫权社会下女权者奋斗的影子,有自尊独立的尊严,有她有价值的地方。而她这一人物的毁灭,就是将有价值事物的毁灭,是一个家庭悲剧的缩影并推动了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将倒的命运的实现。

王熙凤,管家婆的倒下,随着贾母的死亡,又一重要人物的落幕,真正标志着大厦将颓,回天无力的惨状,一个苦心经营百年的大树瞬间分崩离析。

王熙凤历幻返金陵,贾府败了。

九、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秦可卿,贾蓉之妻,字“兼美”,意谓兼钗黛二人之美,算是钗黛二人的相互统一,曹公描画的奇异女性。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最神秘也是写得最隐晦的女性,主要可能就在“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回被删上。贾珍乱伦,重走唐明皇之路可能性极大,但是既然作者大发慈悲删去该段,就没有必要为之斤斤计较,就从其他的方面来评评秦可卿。

首先,秦可卿来历不明,是从养生堂抱回的养女,却高攀上贾府这样高的门第。要知道,贾探春仅为了一个庶出就苦恼至极,抱养之女的身份,值得推敲。

刘心武称秦可卿为公主,没有太多证据,不想谈。我想说的是秦可卿的双重性。

第一、她的人格双重性。

她既是行事温柔可靠的重孙媳妇,倍受关怀却又出现严重的人格扭曲,主要该是贾珍贾蓉父子的双重虐待。

第二、她的身份多重性。

这里没有说双重,而是多重,她最先出现在宝玉梦中,是位兼钗黛之长的仙姬,又有各种离奇经历与身份,死后托梦,位列仙班,等等,都体现她不同寻常的身份。

第三、她的命运双重性。

据估计,她是自杀而亡,走向了回归“情种”的道路,但是她完全可以不死,两条命运道路,她毅然选择了死。

秦可卿总表现出一种“兼”的性格,兼美,兼善恶,兼荣耻,总是仿佛有两个不同的灵魂,两个不同的心灵。

也许,她是钗黛的不完全统一。

秦可卿,情可亲,到底是如何的一个人呢?真是谜样难解的人啊!

十、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巧姐大概是整部《红楼梦》中着墨最少的主要人物,十二钗之一的她年纪太轻,行事太少,而常常被一笔带过,纵使是身居皇宫的元妃,笔墨较之于她,也显得很多。但从曹公惜墨如金的遣词造句中,我们也大概获得了一些关于她命运的信息。

在后四十回高鹗的续本中,他很功利地将巧姐许给了大财主之子,而曹公在刘老老二游大观园时,明确指出,她和板儿的姻缘是草灰蛇线,伏线千里,却又是月老红绳牵定的。

刘老老,这个普通的庄稼人,却在巧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了她最及时的帮助,也许巧姐命运不济,也许蜕变是痛苦的,但有爱,对她,已经很好了。

祝福她和板儿,祝福她平静的生活。

十一、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元春,大年正月初一出生,选入后宫为妃,自幼与宝玉关系极佳,有半母之分。

最后才说到元春,是想到纳兰容若那位入宫的表妹,《红楼梦》没有写元春有什么情感纠葛,但毕竟,她曾苦痛地表示皇宫是个见不得人的去处,位列贵妃而依旧伤怀。

很多人都会认为元春很幸福,但也许她才是最不幸的人,她要应付残酷的宫廷斗争。向自己不爱的人承欢。她的痛苦,是黄袍下的伤痕,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荣华下的刀伤。

很一厢情愿地将元春想成容若的表妹,虽然没有任何根据,但宫廷的斗争总是有的,政治权谋总是狠的。元春,不小心就成了祭品,就像容若常常怀想的那位表妹一样。

十二、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小结。

十二钗,十二位传奇女子,

十二钗,十二段传奇故事,

十二钗,十二滴殷红血泪。

金陵,南京,石头城,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苏州,扬州,江南,一片山清水秀的天堂。

江南女子的点点滴滴,

浓缩,

浓缩于《红楼梦》十二钗的身上,浓缩于百万荒唐言,浓缩于一滴血,万滴血,浓缩成一坛老酒。

在历史的时间里发酵,

当开封时,女儿红,

便发出永恒、悠远、清醇的芬芳。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吹花嚼蕊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