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 春
朱青峰
立春这一日,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
因为萝卜味辣,古人取“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在老北京,这天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咬”,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或许从另外的角度说,那就是,人终究是系不住春光的,但春的温暖却可以长留在心底。
在绍兴,“咬春”主要是吃春卷,此俗至今仍盛行不衰。东晋时代名“春盘”。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唐宋时,风气更为盛行。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诗句,就真实地反映了这一习俗。南宋时,每逢立春宫廷要精工细作几盘春卷。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了。
春卷皮的制作是项技术活,今年寒假,我算是开了眼,突然到访的大雪带给万物多少惊喜和意外,老天以逼仄的方式显示了它的威力,车胎将雪压出结实的冰道。傍晚,全家出去散步,母亲提议去市场,顺便买好明天的菜,我们小心翼翼地行走,轻履薄冰之上,若不小心,下雪的惊喜和沉醉就被一个猛然的摔倒所击碎。
市场门口,只见一位师傅面前摆上3个黄泥火炉,平底锅一字排开,煨着极小极小的火,左手扶着特制的小平底锅,右手抛着一团和匀的面团。母亲说这便是在做春卷皮子了。这种炉子在城市已不常见了,乍一看到,备感温馨,那幽红的火苗仿佛放慢了生活的节奏,让人感觉闲适而安逸。师傅随意玩弄面团于手掌而不脱坠,那面团仿佛欲滴未滴的水珠,临锅飞旋片刻,迅速往锅上一蘸,稍事炙烤几秒钟,小铲一挑,一个满月宣纸般的春卷皮摊抹出来了,薄而柔韧。师傅的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且是左右开弓,一手摊,一手掀,摞起来,一会儿就能做成一大堆了。此等功夫,绝非一时半会儿可以习得,真是令人折服。
春卷皮是热的叠放的,冷却后会粘在一起。买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春卷皮扯开。不会做的往往边做边问,菜汁浸皮而浑然不知,乃至最后“溃不成卷”。尤其是小孩,因好奇加贪心,馅料加得满山满谷还想加。幸有大人眼疾手快一把夺将过来,帮着垫一层新皮,方“化险为夷”。
春卷的馅现在更是丰富多了,炒了肉丝、豆芽,摊了鸡蛋切丝……随个人口味,素的荤的全有,作料拌匀之时,色彩斑斓诱人。炸春卷时是最让人心醉的时候,香味溢满整个厨房,及至入口之际,蔬菜清香,粉丝柔滑,调料香浓,面皮带麦香,诸味交感,食之口感既爽,外脆金黄,内嫩里香,油而不腻,味亦悠长,一口咬下去,仿佛春天就在那一刻开始了。
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指导老师:戴 静
本文来自语文报高一版第11期,作者朱青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