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高2003级13班 杨学朴
在时间或空间上,我能到达的极其有限。小的时候,我待在窑洞里,日子慢慢地流过,我发现门槛、台阶、桌子、椅子都矮了许多。颤颤巍巍地,我穿着父亲穿剩的衣服长大了。后来,上学了,语文、算术、自然、社会,一科一科地,一字一字地,在公式、习题还有英文字母的支撑下,我上了高中。直到如今,我还是在不停地做题,不停地背诵,茫然地学习,碌碌地生存:我不是自己的主宰。生命一直到现在,我只到过两个地方:一个是家乡,一个是学校所在的小城。第一段极形象地写出“我”成长的历程,重点突出“我”的小,“在时间或空间上,我能到达的极其有限”,为后文作者在精神的世界中自由翱翔埋下伏笔,也算是一种“欲扬先抑”吧。
心为形役久了,必然会要求解脱。
有时候,我幻想自己有了钱,到拉萨去看天,到伦敦去看雾,到云南去看云,到海角天涯去看海。经常听某位老年人说,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下一步要去自己想去而没有去过的地方看一看,其实,趁着年轻,趁着我们还有幻想,这个时候出去看天、看雾、看云、看海,是最美的。幻想之后,就是迷惘了,迷惘带来的失落感要远强于幻想带来的快感,而且时间更长。所以心始终没有解脱,其实解脱了也未必适合我。
在书中,我陷入了另一个世界,却又不是我想去的。书让我变得很乖戾,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少,对别人却苛刻起来。张爱玲的小说像是开在绸缎上的红玫瑰,以这个形象来写张爱玲的小说,可谓得其真谛矣,很自然地让人想到那些小说中女主角的高贵、华丽,但又有些脆弱。不能全当真,但我真的沉陷了。一连串凄美的爱情故事:男的要娶女的,女的却不能嫁;山盟海誓了,女的却死了;男的要走,出了西直门,天正下着雨。我迷恋着,像水迷恋着火,结果把自己煮沸了,火却长盛不息。
我从《变形记》里读出小时候被父亲打骂的感觉,从《青铜时代》里读出被人冲脸打喷嚏的感觉,从《金锁记》《创世记》里读出衣服发霉的味道,从《现实一种》里读出僵尸的影子。
卡夫卡,王小波,张爱玲,余华。
我感觉自己是在签名,但我却不能及!恍恍惚惚地,到了却还不到。
我有三种爱情观,一种是“倾城”式的,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一种是“霍乱”式的,是阿里萨和达萨的;另一种是“迷茫”式的。
第一种爱情很罗曼蒂克,但不真实:一场战乱成全了一双情侣,始乱终弃成就了忠贞不渝。
第二种爱情很真实但很漫长。正如阿里萨最后说的话“一生一世”。
第三种爱情最符合我的状况:我没恋爱过。人对其未经历过的有怀疑的态度,对其经历过的又有一种看破红尘的态度,容易犯“指路癖”,对年幼不更事的人指手画脚!
爱情,我无法抵达!
我总是希冀,我所不能到达的,是我不想,不情愿到达的。曾有人说,人生在世,在生命的尽头,总有一些遗憾和悔恨,而悔恨自己没有做的远远多于悔恨自己做过的。我没有抵达爱情,但岁月会带给我;我没有抵达时间或空间的边缘,但成长会把它们扩展;我没有抵达解脱的境界,但我认为将来会解脱的。当然,只是可能。
而最可惜的是,我永远无法抵达自己,或者说我抵达自己时已经不是自己了。
我喜欢思考,而思考则让我彷徨。我思考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表面上冷冷清清、清清白白的世界实质上却是轰轰烈烈、肮脏污秽,为什么要做那么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为什么要崇拜什么也不是的偶像,为什么要伪装。
我和蒙田一样是个老实木讷的人,也和他一样诚恳。我记得他说过一句话,“我们对自己的批判还远远不够”。我有时候也批判自己,为懦弱,为自卑,但我似乎永远站在自己的另一面,从而感觉自己倒像是一团迷雾,让人无法到达。能够坦诚地批判自己的人一定是心灵很纯洁的人,他的心里不会有一丝污秽,即使自己别的方面不如别人那样获得很多,但只要自己的心灵是纯洁的,便是最富有的。
我畏惧自己,他的力量超乎我的想象。他是雾,能随意改变形状,遮天蔽日。所以,我无法预料自己将来会做什么。比如花钱,本来打算买双鞋,而见了漂亮衣服就把钱花了,所以我常常借钱,我是邋遢的。
到此,我发现自己用了许多的“我”字。我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往往离自己最远,因而也就对自己越无知。所以我希望有一天能抵达自己。但我知道,我和自己,就像星球和围绕自己运转的卫星一样,两者之间永远保持着一定距离,不能接近,假如真的接近了,那便是到毁灭的时候了。
所以,终究是无法抵达。
获奖理由:
想象丰富 个性张扬
亮点借鉴:
文章开篇以自己空间狭小、单纯简单的生活和学习入手,情感真挚。接着笔锋一转以一句“心为形役久了,必然会要求解脱”为过渡,将读书带来思想的飞跃,眼界的逐渐开阔,以及爱情的理解,自我的剖析,渐次展开叙述,使结构显得很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