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鸿书影

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高三20班 杨惠珠

不相信上帝,却常常想证明冥冥之中有一种东西叫命运。有时自以为很聪明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愚者的笑话;有时叫嚣很自信却又常被孱弱和自卑拉住后腿,于是为了能在这其中游刃有余,为了能够让自己自欺并且欺人,开始为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去逃遁,开始站在时间的废墟中寻找繁华中的宁静,开始在没人的地方欣赏一些凌乱的小片段……或许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活着,就有很多的矛盾,成长,也就是调和处理各种矛盾过程。

常在深夜里难以入眠,于是就侧着身子,翻看张爱玲、三毛的小说,倾听旧上海华丽而迷醉的歌声,感受沙漠干燥而苦闷的空气。在这两个女人的文字里散发着颓废、凛冽的气质以及一种桀骜不驯的狂野气息,“桀骜不驯”一词用来形容张爱玲、三毛的性格,虽略显过激,但也相当准确。这些文字里隐藏着深深的寂寥之情,也许源于爱情的挫折,也许源于生命的坚韧,然而我却觉得这之中还有寂寞的等待。

我是一个寂寞的人,热爱并且执著于寂寞的人,我相信寂寞并不是因为空虚,而是因为在等待,等待成功的喜悦,等待生命的豁然开朗,等待下一站旅途的开始。这等待中的寂寞就如那个低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女子一般,也许“泪眼问花花不语”,也许“泪眼倚楼频独语”,然而心中却还充满着希望,心里还是在等待着明天辽阔的一天……

那个慨叹“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的灵魂,竟然能如此寂静无声。苏东坡在自己孤苦寂寞中反省过来,觉得自己最大的错误就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在走向乖巧,而是在精神上找回真正的自我。这样的寂寞是在体验人生,在研读思想。在等待柳暗花明的过程,在这袅袅的痛苦里学会忍耐学会适应寂寞,用“袅袅”形容“痛苦”新奇而贴切,很形象地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觉。并且在寂寞中成长,在寂寞中独立,于寂寞中再次寻回快乐和天真。这样的寂寞不苦,它有清茶的淡雅和甘甜,不似烈酒般的轰轰烈烈,酒劲来时风风火火,酒劲过后徒有满地的狼藉和一脑的空白,这如清茶的寂寞有着幽远的芳味,余香袅袅,不绝如缕,久久萦绕于鼻翼……

戴望舒在《寂寞》中写道:“我今不复到园中去/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因为寂寞所以读书,因为读书所以在书中找寻寂寞的共鸣,找寻思想的空灵,并且于寂寞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寂寞的人往往沉默,他们沉默因为他们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内敛……

史铁生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这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生命里有太多意想不到的灾难,那些挫折如同一座黑不见底的深渊,沉闷得让我们喘不过气来。然而生活之于我们,却不仅仅只是如此,那是一张旧照片的回忆,是一部老电影的感动,是一见钟情的心动,是无数微笑与泪水编织而成的网,密密麻麻地网住了我们心中所有的希望和梦想,生活中的伤痕所记录的不是最重的创伤,眼泪所表示的不是最深的惆怅,我所追求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是我最想要的。人生中的灾难是人心底的暗色,也许唯有黑暗,才能反衬出人生的明亮,就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所说,美就在丑的旁边,史铁生也在《我与地坛》中说,正是残疾的人,才衬托出健全人的难得。失去了狂妄年龄上的朝气与蓬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沉沦,让我们“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不得不承认人生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人生都是一遍,然而在这一遍中就要活出多种滋味。也许灾难让我们失去很多,然而失去的只能是让我们去回味而不是去痛苦,生命里真正美丽的事物来自一种坦然的态度,来自对整个世界的理直气壮,唯有自强不息,才能超越生活的成败……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生活给予我们更多的是一个过程,一个学会为人处世、珍重生命的过程……

读一本书,品一品其中的味道,感悟一下人生的真谛,飘逸自己纷乱自由的灵魂……

获奖理由:

思维灵动 视角独特

亮点借鉴:

读书贵有感悟。小作者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是一种对书的呼应,人生如书,需要一年一年来翻开书页。小作者在其中或快乐或伤感,她自己又何尝没有将自己动人的影子投到那书的深处呢!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