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让他们安静地逝去

海子去了,顾城去了,三毛亦去了……

看着那些令无数人敬仰的名字缓缓化为轻烟,想着那些曾经如此鲜活的生命轻易随风飘散,怎不令人扼腕叹息?开篇紧扣话题,运用反问句,先声夺人的同时,也亮出了作者的观点。

社会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每个人都是一段跳动的旋律。这部交响乐时而激奋,时而低沉,然而永恒不变的主旋律是和谐。他们的出现,曾使乐队奏出最华丽的乐章,但就在这时,他们转身离去、消失,只留下无尽的遗憾与叹息,化成了一串串最不和谐的音符。任何人都不愿见到的事情,竟然由被我们深爱的他们做出,我们原以为,他们是最珍视生命的人啊!爱之深,则责之切。于是,他们有意无意地成为轻掷生命的例证,或多或少地受到各方人士的批评:你们,对得起生命吗?

“对不起!”他们的在天之灵也许会这样流泪道。可我们真的需要用这种方式折磨他们吗?死亡,会使一切变得圣洁。面对逝者,我们怎能如此狠心?前三段中接踵而来的问题,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后文中,我们一一找到了答案。

他们其实从不需要空洞的说教,即使是活生生的例证,他们都见过太多。他们想要的是理解,我们要看到他们光环背后的脆弱。他们——无论是杏林子、茨威格,抑或是海明威、川端康成,甚至于顾圣婴、张国荣,都具有独特的文人气质,且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完美主义者,因而注定比常人更加敏感。这固然有利于事业成功,殊不知过于聪明敏感会削弱承受力,常人承受得起的痛苦也会令他们痛不欲生。这是聪明人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哲学家历来疯癫者多,文学家多半呈现某种病态,有的科学家也未逃此劫。而没有人会永远一帆风顺,上帝不会因为他们是完美主义者就不在他们的命运中设置坎坷。因而他们的完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残缺之美。世界上又何尝有过完美呢?可他们不接受,在他们眼中,完美才是和谐,残缺永远替代不了。可是,真正和谐的人生境界,从不是依赖上天的赐予,而是在人生无尽的艰难痛苦中修炼得来的。惟其如此,才会达到真正的和谐——不是从此不再经历磨难,而是寻觅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拥有了在风浪中无所畏惧的勇气,甚至于把暴风骤雨当成阳光的胸襟气度。残缺,与其说是命运为他们设置的障碍,不如说是他们通向至和境界的必经之路。曾有人说,如果有上帝,他一定会在第十九层地狱,想见他必须穿越前十八层,人生的境界亦如是。可惜这个道理他们不懂得。或者,即便懂得也无法接受。他们只能任由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煎熬着他们的内心,把他们推向崩溃的边缘,最终导致无法避免的结局——悲剧。作者依靠自己的判断力和理解去分析文人“自杀”现象。深刻,透彻!

我们当然钦佩史铁生、陈村这样占了人间一条命就负责到底的精神,我们也为海子们的离去哀伤,希望不再有人步他们的后尘。但请我们不要责怪他们,他们也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美啊!他们活着的时候,无一例外告诫人们要热爱生命,我们可以埋怨他们言行不一,可如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走上绝路呢?他们是曾错误地理解了和谐,也制造了不和谐,但请我们给逝去的他们一份尊严。他们的抉择或许是错误的,然而一切已无法改变,我们唯有尊重他们的决定。

我们有理由相信,此刻,他们的灵魂必是已寻觅到了安乐的天堂,那里,一切都是宁静和谐的,不似这个苦难的人间。我们不应让我们的非难再增添他们的痛,我们唯有虔诚地祈祷:还活着的,会继续勇敢地活着,而已经逝去的——

就让他们安静地逝去吧。

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中高二1班 杨梦

获奖理由:

个性张扬 视角独特

亮点借鉴:

理性思辨能力。写文章不单是感性的事情,更需要理性思维来支撑。本文在论及对待生命这一深刻命题时更多表现出的是令人折服的理性分析。

崇高的人文精神。如何对待逝者,其实也反映着我们对生者的态度。逝去的生命终将一去不返,过多的追问苛责对于他们以及活着的我们并没有任何意义。

本文已收入《语文报杯全国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精选》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点击购买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