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夜沉,我提笔追寻那些被认为是特立独行的古人。他们或遗世独立,不食人间烟火,或世浊自清,傲立潮头,他们或书或画,或吟或唱,尽情诉说着自己的理想,却被庸俗的世人看做另类。他们距我有千年之远,时间如银河横在我们之间,他们卓尔不群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洗涤只映在我脑中的是一片如梦如烟的影子。是夜,我沉心入清境,带着敬意诵读他们。恍忽间,四周飘起了浅浅的幽香,仿佛西方佛祖讲经至妙处下的那阵天雨曼陀罗带来的香气。猛然抬头,阮籍、嵇康、了然、唐寅他们在河的对岸,足踏莲花,向我驶来。看似信手拈来的素材,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储备知识的广博。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阮籍神指拈花,朱唇轻启,漫不经心地道出这惊世骇俗的一句。是的,阮籍给人的印象就是惊世骇俗。他常驾木车,漫无目的地向前行驶,当一条路走绝时,他便放声大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于阮籍人格的倾慕,以及由此生发的发自内心的感喟。他并不在乎别人对他投去奇怪的目光,他只在乎自己内心中的那份高贵的信念。魏晋年间,司马昭以孝治天下。“孝”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就是社会和谐的表现。阮籍母亲去世时,他正和一人对弈,当噩耗传来,他并没有立刻回家,而是铁青着脸将棋下完。随即放声大哭,并吐血不止。母亲下葬前,他又吃肉又喝酒毫不避讳,但在和母亲遗体告别时他悲恸欲绝,吐血数升,几乎死去。他完全不拘于礼法,在服丧期间吃肉喝酒,这在世俗之人看来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多么不和谐。但他对母亲去世那种最真实的悲痛,天下又有几人能及?他所追求的“孝”是脱去层层规定的内部核心,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才是最和谐的表现。
《广陵散》如梵音拨响,铺天盖地向我袭来,嵇康端坐琴前,神情肃然,恍若天仙。他用另一种语言系统向我表达。合理的想象增添了文章的现场感。他也是一位超脱礼法的奇士,同样不束缚于封建礼教。在阮籍为母亲守丧期间,很多人前去吊唁,而阮籍却对这些一脸悲伤的人报以白眼。当携琴带酒的嵇康出现在灵堂中时,阮籍却向他投去浓浓目光。琴声、美酒和灵堂在一起显得是多么不和谐,但阮籍明白,自己这位忘年之交是想用琴声和美酒来送一送自己的母亲。在庸俗之人看来是极不融洽的行为,却被真性情的嵇康弹奏出了和谐的音律。
“莫言那里工夫事,耳熟松杉风外声。”《广陵散》一曲刚毕,了然比丘尼的声音便在耳边响起。了然禅师曾是皇后的贴身宫女,她才貌双全,声望极盛。在皇后病故后,她顿悟人世的无常,决定出家习禅。由于美丽的外表给她的修行带来种种阻碍,她用烙铁灼烧自己的面部,使自己的美丽化为一缕青烟。在世人眼里这也许是不可理喻的。但谁又会明白了然禅师行为中那份寓意深刻的和谐:放弃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而一心一意绽放内心的美。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闭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唐寅罗衫飘忽,凌波微步,以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姿态,配着受仕途遇挫的疲惫之心,吟出这如天外梵呗的句子。不要认为风流倜傥,却又号称“庵主”的唐伯虎是那个“读书人以出仕入相为人生目标”的年代中的异数。在“桃花庵主”还是“六如居士”的时候,他于大明弘治年间高中解元,只可惜后来他莫名卷入一场舞弊案被捕入狱,使他从此心灰意懒。回苏州自建桃花坞,自号“桃花庵主”,开始了被世人视为另类的生活。他的行为被视为放浪不羁,却不知这种看似不和谐的行为是不向生活中的黑暗妥协。他追求的是和自己做人原则相和谐的境界。一次偶然间,发现“六如”源自《金刚经》中这样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才明白无论是壮志雄心的“六如居士”,还是人间散仙的“桃花庵主”都是唐伯虎那种超然人生观的和谐统一体。恍惚间听到他高唱:“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在我写完正文之后,突然脑海中冒出一句诗“Inmethetigershiffstherose”。作者是西格夫里•萨松,余光中先生将它译为“那猛虎细嗅着蔷薇”。刚读这诗时并不得要领,但在我读完这四位看似特立独行,但其实包容着和谐的最高境界的古人后,突然明白了他所要表达的那份如画的和谐了,宁静、优美、浩瀚仿佛进入了白云深处……升华点题,透出思想的魅力。
山西省长治市长治一中328班 刘 健
获奖理由:
思维灵动 视角独特
亮点借鉴:
题目引人深思。“猛虎细嗅蔷薇”简直可与后现代大师波德莱尔的名作相媲美。
观点新颖别致。在中国古典文化名人之林中,作者独钟情于阮籍、稽康、了然、唐寅这些桀骜不训的另类人。他们不合时俗,他们特立独行,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对和谐文化的最精彩的表达,和谐不是一团和气,不露峥嵘。他们用他们各自的言行证实着他们的精神追求——这,也是一种人生。
本文已收入《语文报杯全国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精选》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点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