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

百花丛中,不见牡丹开。随着王国维大师纵身入湖,扑通一声巨响,砸碎了所有的梦境。殷墟之上依然荒芜一片。

国人拿到一幅字迹,鉴定着它的作者与真伪,惊奇着为何这么个破烂的东西如此值钱。却鲜有人知其笔走龙蛇间所蕴涵的美。黑白的眼珠里难以映出黑中留白,笔断意连。没有人会在秋风渐起的夜晚感伤于《琵琶行》中最动听的一章,那无声的一章。其间历史所蕴积而成的精神气质已渐行渐远,幽幽残存于人间。优美的文字营造的氛围恰如其分。

艰难地觅嗅着那些让人神魂俱醉的游丝,一种有别于各类名贵香水的檀香充盈脑间。于是,我看见了因了时间而糜烂的无奈,仿佛木制的大宫殿在你面前一瞬间倒塌。可是血泪混杂,击不起半点儿尘埃。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不知再过一千年,后人是否也能自豪地称六千年,而不是依旧的五千年文化。悄悄地,似乎古国文明对于我们而言也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已鲜有人甘做王维意境中的松间清泉,李易安感伤处的满地残黄。偶尔念诵起不明其意的诗词歌赋,却如遇梵文。千年前的明月照耀依然,我们却少了先人那种富有的气质。于是,月光暗淡了。

除去专家学者,又有几许人愿把时间消磨在此处?躺着看电视,那叫舒适;玩着网游,那叫刺激。点一炷香,抚琴自赏,此情此景只梦中才有了。

失却了!国人已开始变得懵懂。这个被冠以文化古国的国度已不再和谐。虽然国人也接触过留下的遗迹古物,可这些干涩的东西怎能容下整个五千年呢?我们需要的是其间隐含的东方文化特有的气质。

也许我们无法学全所有的文化产物,但你可以继承这种气质。可以说,这是国人立身的根本。而他们仿佛从一开始便用太多的目光艳羡于巴厘岛,艳羡于马尔代夫……没有了根本,飘飘然地不知终将落于何处。理性思考的出击,让每一个文字掷地有声。

品不出湘妃泣竹的凄美,也看不透刘伶嗜酒的豪情。人生在世,不管是被庸俗到了“吃喝”二字上,还是其他方面,我们应该肩负的责任之一的继承都被丢到了一边。他们不曾知道,只有有了这种气质,才能完整地称之为中国人,才能让民族经久不衰。

这种精神气质并非虚无而缥缈到无法捉摸。也许说不出它是什么,但我们可以在黑与白的交织中,在方块汉字的排列下,从心底里升起一种美感来。我们应该意识到,满街大大小小的汉字不只是标志,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一定看见“回”字要想到多少种写法,重要的是,每次有幸观览线装古书时,都能小心而恭敬地翻着,神往于泛黄的黑白世界。或者在诗词之中,能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于晓风残月中也能默洒几滴泪。那么你在这片积聚着深厚文化的土地上才显得和谐。气质笼罩之下,你自然地把灵魂献给了这片土地。她现在的确已经摩登,可你翻翻那泥土呢?黝黑黝黑的,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本段文字是文中分量最重的一段,作者深邃的思考,使文章大气厚重。

一草一木都是会因哺育它的土地而蕴着它的灵气的。也正因为如此,身在古老的东方,怎能没有那种气质呢?登泰山,你亦可以小天下。观天姥,你亦可以游仙境。池边树下,僧侣轻敲,你亦可以咂摸其间动静。

于是想到了那个“痛饮酒,熟读《离骚》”的真名士。无论是其让人耳目一新的带古典风格的新诗,还是危难时的大义凛然,都让人惊叹倾倒。我分明看到了他融入文化的身影,他那种古老的气质。是这让他文途无量,是这让他和谐地居于文坛。

相比那些崇洋而斥骂古老文化的人,闻先生可谓是一股浩然正气。倘若那些人仍在,他们也只能看到一个借鉴西学的中国文化更和谐,更灿烂。现在,似乎也有了当时的学思冲击。我们看到坚守着自我的外国人开始接受中国文化,而我们却只一味热追外来文化,最后竟至找不到自己的祖宗了。

直到清明节虚设,端午节流逝,不知国人是否惊觉。那个以天朝自居的民族仿佛一瞬间失却了先前的自信。而我们应晓得从“师夷长技”到“自立更生”,坚守的是本位。世界质的发展,自然难以再次封闭,面对“流”一般的进攻,有些手足无措的国人便全盘接受,一个个有如异类,突兀地出没在这片土地上。浔阳江中,只能捞起些许断弦。瑟瑟秋风中,抱着吉他,再也难和当年的神曲。

继承坚守着气质,才能去借鉴吸收,如此才能和谐!

就如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古老的中国乐器,西方的鼓盆摇摆,传递着不一样的动听。在她们身上透着的是古典式的神秘。荻花飘扬,文化起航的码头不再萧索,不再失和。

这个严冬,让江浙一带也降下了瑞雪。我也坚信一切污浊都会随着雪的消融而被大地包容。一个个拥有古老气质的国人将挥动文化的大锤,再次去开凿。文化不可能在这里断代!

借鉴吸收,谁能言错?

继承坚守,气质为先。

相信:我们传承发展的文化将更和谐。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301班 王纯杰

获奖理由:

文采斐然 个性张扬

亮点借鉴:

主题深刻。本文探讨的是现代人如何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作者呼吁国人将目光从光怪陆离的外来文化中收回,转而关注失落的中国古典文化,发人深思。

语言流畅。作者在论述古典文化对于今人的意义时,旁征博引,左右逢源,酣畅淋漓地抒写了一曲中华文化之歌,其引用之处多为经典,像“痛饮酒,熟读《离骚》”的真名士,清明节、端午节的传统节日,每一项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本文已收入《语文报杯全国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精选》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点击购买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