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一如其婉约的姿态,淡墨渲染,以一种冷凝的立体美感敲打你的心扉。
温柔得冷艳。
立体美感,温柔得冷艳,有一点后现代的感觉。
傲然地提醒,那不曾忘却的书香文字,那不曾忘却的行走记忆。
情感似水流
《似水年华》,黯然而不失色,忧愁而不忧伤,淡淡地轻浮,淡淡地流逝。爱情、责任、离别,定格于这江南小镇的一个个画面,清新典雅,融景融情。是《似水年华》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对于江南由来已久的依恋,一种唯美与浪漫缭绕着它的情感与灵魂,安静而强烈的吸引力由此而迸发。
乌镇,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你而至,用行走的路解读那背后埋藏的历史扉页,人文魂灵。第二人称视角,抒情自然真挚。
情感如乌镇河水,缓缓长流……
逢源双桥上的眼泪
对于江南小镇,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膜拜与仰慕,纵使它无法形成一种独立的历史名胜,然而却又是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是一种把自然和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是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是人与历史的书页,我无法不为其释怀。排比句式,将作者对乌镇的感情抒发得真切、热烈。
曾无数次幻想乌镇迎客的姿态,那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在埠头上浣洗,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宛如吴冠中老先生的淡淡的水墨画。
如此的平稳畅达,虽然谈不上什么气势,却也依旧滋润地生活,淡泊而安定,小桥流水人家。
然而,在我踏入乌镇的那一刻起,我却后悔了。
那座看似气势轩宏的大门,却如一副铁铐,捆绑了乌镇那流淌着的清新自然。
人如潮水般汹涌而至,这座柔弱的不经风浪的江南小镇,几乎被淹没而摇摇欲翻。
我听见它的呼吸,急促而哀怨。
赋予乌镇以敏感的思想,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抒发作者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踏着那狭窄而幽长的小巷,却无法清楚地看它的历史路程。人群的嘈杂已破坏它那和谐而清雅的音调,它自身早已无力呻吟。
不停地穿梭于博物馆、展览馆之间,草草地观望,象征性地拍下所谓的古董床物的照片,不知所为的目的,是告诉它我对它的了解抑或我的更加茫然?平淡的话语里,蕴涵着我们对历史深深的思考。难道,我注定要用这种方式去填补记忆的空缺吗?
岸边没有浣洗的女子,只有那定时表演的演员,一脸的麻木;廊中没有闲坐的老人,只有那不停地推着装满乌镇纪念品叫卖着的小贩,一脸的不甘;河道没有运货交易的船只,只有那专搭游客的小舟,一人十元的开场白,映印着船夫一脸的不屑;偶尔遇见的几户敞门的人家,没有年轻的气息,只有那白发斑斑的老人,持着扇子站在门前观望,一脸的茫然……“麻木”“不甘”“专”“不屑”“茫然”可以想象出作者内心的悲然、怆然、愤然。
一种莫名的欺骗感涌上心头,是谁编织了那个幽雅的意境?是谁编织了那个美丽的谎言?是小说,是梦想,是时间,还是我为自己所构造的虚幻的城堡,让自己迷失?
那一刻,失落的悲伤充满全身,曾以为那是一片远离都市喧嚣的宁静,以为那是一片未曾走入商业化混浊的一方净土,以为那是一片可以流淌内心情感与心绪的地方。可是我错了,文化与思想的改变从一开始就注定我将满盘皆输。
它贮积了太多的格调,于是变得没有格调;它会聚了太多的方向,于是也就失去了方向。它走向了世俗,也走向了死亡。传统文化之所以受人推崇,就在于它的优雅,不落俗套,但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下,多少我们记忆中的美好依然被现代人肢解。
我们就这样,一直在拆除过去。古老的文明扉页上,用摩登的涂改液写着斗大的“拆”字。“拆”字或许是现代都市或者村镇中最富有意味的一道风景线。老百姓什么时候的要求都是最低的,他们只要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它有着明亮的白色,而我,却看到了黑暗……
离开的时候,我再一次走上了逢源双桥。《似水年华》中将它刻画得异常美好。据说走过这桥的人会左右逢源,而我,站在桥中央,凝望着那一片让我疼痛的画面,我只能深深祈祷,但愿今天的乌镇,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左右逢源。
在这里,我不是我,是一切人。
日子走了,我还在;河水走了,桥还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经历了历史的淘洗,我们更应该认真反思,好好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逢源双桥下,马水河流淌
我们的痛
是否值得萦怀
但知苦尽终有甘来
让夜色降临,让钟声敲响
时光流逝,我依然在……
阵阵微风中,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冬季的问候
当我于书香中徘徊时,我不曾想过那份赠与我行走的力量;当我凭那份力量走进生活与现实中的一切时,我却不曾想过头脑中的此文此书,竟憔悴得如此羸弱与苍白。
是什么,让这一切变得如此渺小与沉重?
我想,我无法摆脱这构造的幻想,总有一天,它会回归那高贵的姿态,我一直这样期盼。
一丝冬风冷瑟地划过脸颊,提醒那深积的幽怨。
冬季到了,乌镇,你的春季在哪里,它还远吗?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一2班 张 韵
获奖理由:
文采斐然 思维灵动
亮点借鉴:
作者用词相当讲究,尽量使文章的文字与主题都呈现出一种忧伤、优雅的美感。作者通过乌镇这“一斑”窥探到现代人对到传统文化的“全豹”历史与文化意义的深远。
本文已收入《语文报杯全国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精选》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点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