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标新立异,匠心独运。
不再因外界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
不再因身体的顿挫不适而万念俱灰,
不再因生命的瞬间飘逝而惆怅莫名,
那些生命中闪过的瞬间,有种情感让人泪流满面。
——题记
华丽的辞藻,工整的排比,具有哲学韵味的题记,为本文点出明亮的“眼睛”。
许多年后,当我抚摸那氤氲在江南水汽里的青石板时,我会想起父亲带我去看龙舟的那个上午。细碎的阳光穿过婀娜的垂柳斜斜地照下来,在刚刚苏醒的河面上洒下一片耀眼的银光。不远处女子撩水浣衣的水声翻腾着我那颗蠢蠢欲动的心。描写细腻,用词准确,铺开了一幅“垂柳—河面—伊人”图。那时的父亲还是一个魁梧强壮的人,在我幼小而有限的记忆中,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可以背着我去田间耕作,将我放在田埂头,自己兀自在那片毫无生气的深棕色土地上种上绿油油的稻苗,那片空旷的地里给我留下的只是父亲躬身劳作的背影。而我就拨弄着埂边的小草,以此打发冗长的时光,有时也会不安分地奔走,以此抗议他总是忙于农活,丢下我独自面对寂寞。梦里常常出现那些被一个个汉子操纵着龙舟嘿哟嘿哟地喊着气势宏大的调子。为下段的龙舟赛作铺垫。于是我不停地催促着,父亲不耐烦地直起腰,说声:“日子还没到呢!”然后继续把我沉陷在这方被无聊、无奈和烦躁所包围的空间中。
龙舟赛没有想象中那般吸引人,一队队坐在不同颜色龙舟上的汉子们做着重复而单调的动作,喊着的口号也不能让我变得激动了,声音仍旧很洪亮,却让我感到枯燥和乏味。父亲嫌我在肩上不够老实,于是把我放下来,牵着我的小手走在人头攒动的集市。那时的我还只是一个整天只知道玩耍的小孩儿,跟在父亲后面觉得奇怪。我矮矮的视线缀在父亲黑色粗布裤子包裹着的小腿后面,涌动的人群在身边游过,像是田埂边的池水里那群瘦瘦的小鱼。比喻贴切形象,巧妙地陈述出“我”的年幼和集市繁杂的人群。一股呛人的气味弥漫在四周,市场上那方小小的天空混浊、阴暗,我的眼睛也因此变得朦胧起来。父亲高大的身躯当着我的掩护,然后,我们在人流中穿行,我并不知道我们为何而来,我只知道要紧紧跟在父亲背后不能走丢了,因为临出门前母亲嘱咐我要是不听话就会被“老拐子”拐走,我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就任由父亲带我出来了。
集市的不远处是一座颇有些年代的古庙,庙四周的墙壁因多年烛火的熏燎而发黑,我在庙内看到了那些跪在草垫上顶礼膜拜的面孔,他们手里一把把长长的香,白色的烟随着身子的前倾直立变换着形状,然后盘旋、上升,最后消失不见,一直不明白它们去哪儿了,就像不明白大人们脑中叫做神明的东西。展示了一幅虔诚信徒的膜拜图。父亲拽了拽我的手,要我学他的样子跪下来,而我根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只是有板有眼地磕头,然而现在我清楚了那里供奉着与我永远扯不上关系的神灵。案桌上有着我喜爱的糕点,那时的我踮着脚盯着那些令人垂涎的供品想入非非。
父亲说那是神仙吃的东西,切不可乱动,否则会遭天打雷劈的,我不知道原来天打雷劈是一种“诅咒”,却被案桌后三尊表情肃穆的神像所震慑,它们有着说不出的庄严感,那目不转睛注视着前方的眼使我吓了一跳——也许从那时起才真正明白神灵使人有所信仰,有所畏惧。人们总是在受灾受难时祈求他们的庇佑,这也是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也许有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问题的本身就是答案。当我们被欲念诱使离开道德行为准则时心中怀有畏惧之感,于是我们会祈求神灵的庇护。许多年后,“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在我的脑中根深蒂固。人们的嘈杂声在耳边嗡嗡地响,我瘦弱的身躯在拥挤的人群中忽然忘了怎么寻找出去的方向,父亲还紧紧握着我的手,那种被安定和温暖握着的感觉萦绕了我的整个童年。童年就是能被幸福地握着,能在幸福的庇佑下无忧无虑地生活。此段毫无遮掩地陈述了父亲对神灵的敬畏,小作者对科学的崇尚,父亲与“我”的信仰出现矛盾,为下文“我”对父亲的理解作了较好铺垫。
许多年后,我已经长为大姑娘,父亲却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变换着形象,先是高大,然后逐渐矮小,现在是沧桑。每当看到他耳边丝丝银发,我总会想起那个身材高大、做事雷厉风行的青年。母亲说:“你父亲老啦。”是的,父亲真的老了,我不再坐在他的腿上像在跷跷板上一样忽上忽下地玩儿了,不再伏在他的背上学习游泳了。父亲是个开朗的人,很少看到他阴沉着脸。在我印象里,这是一个开朗的男子,尽管生活的苦难在他眼角已刻写了岁月流逝的皱纹,可荏苒的时光依然磨灭不了这个年轻时有着一副英俊面孔的中年人那犹存的气韵。
在我年幼的印象里,父亲从来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大多数乡下人一样,他卑微的梦想就是两个孩子能够长大成人,能够让全家过上好日子。与第四段呼应,揭示了父亲顶礼膜拜的原因——孩子的成长,全家过上好日子。化解了上述矛盾,表达了“我”对父亲信仰的理解。父亲是个孤儿,爷爷奶奶因病早逝,给13岁的他留下的仅是一间破瓦房,两个尚未懂事的弟妹,以及累累债务。父亲是个坚强的男人,却每每在忆起少年的时光时老泪纵横。为了还债,为了养活弟妹和自己,为了逃脱那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他三九天依然下水捕鱼,三伏天仍然进深山砍柴,他14岁便充当劳动力,以赚得几分工钱……不能想象父亲是如何挨过那段炼狱般的日子的。现在的他俨然是位成功人士了。叙述父亲韶华时的艰辛历程,突出父亲对“家”的贡献和令人敬畏的伟大之处。
每年清明节,父亲都会去祭奠那些埋葬在土里的魂灵。四月的天空已热得叫人汗流满面,透过耀眼的火光,仿佛看见一个男孩,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一辈子都难以磨灭的痕迹。有一种晶莹的液体在蓝空下滴进泥土。将文章自然升华。一个“韶华”时历经苦难的男孩,靠着对神灵的膜拜,支撑着脆弱幼小的心。艰辛苦辣之时,唯有对亲人无尽的爱。表达出小作者对父亲敬仰的同时,也突显出父亲作为一名男人的伟大。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第一中学高二12班 戴娟
获奖理由:
主题鲜明布局巧妙
亮点借鉴:
父亲对神明的顶礼膜拜,对魂灵的祭奠,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又可以把它当做一种人性之美的彰显。这看似不可理解、愚蠢可爱的不齿行为,却让小作者深刻领悟了道德准则的庄严而不可侵犯。
本文已收入《语文报杯全国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精选》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点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