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静

静。

图书馆里那面已发黄的墙上,大大的黑色的“静”字。

静得很深、很沉……

只是静,思考的人,都不在了。

一个“静”字,造成了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喜欢书,便喜欢上了图书馆,喜欢它的静,喜欢看书人翻书的窸窣之声,喜欢在书架间穿梭漫步的脚步声……细节描写,翻书声,脚步声,以闹衬静,更显静。现在,这里除了管理员便只有我了,静得可怕。讨厌这样的静。一个人行走在书中,手指抚过或新或已发黄发脆的书,弹起了厚厚的灰尘,在阳光下那些灰尘轻飘迷蒙。随手拿出一本,竟翻不开,这本书还未切边,也意味着它未被渴求知识的眼睛关注过,不知它还要在这里躺多久,等待多久。

图书馆的隔壁是间网吧,那里倒是门庭若市。一座寂静冷落的图书馆,一间生意兴隆的网吧。轻叹的,是书堆中独守寂寞的爱书之人;嬉笑的,是屏幕前映红的新新人类的脸。

我想我是落伍者。我不聊QQ,不追逐芙蓉姐姐,不是“玉米”,不爱超级女声,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认识那个头发比女孩长,个子比女孩矮,却让成群女生为之疯狂的郭敬明。知道他的存在是源于同学对我说了一句:“你连郭敬明都不知道?太逊了吧!”

我无言以对。

当芙蓉姐姐在荧屏前“摇曳生姿”,引得无数网虫竞折腰时,我不禁感叹,是时代变化太快,还是自己的步子迈得太慢?

难道,难道只有芙蓉姐姐和超级女声才能博得满堂喝彩?只有自我作秀的明星自传才能吸引目光?现在,当个学者也是如此不纯粹,像李敖,也要靠媒体搞些噱头才能站到众人面前,让人分不清他是作家还是艺人。浮躁的社会,人们却趋之若鹜,谁还会沉下心来在书中寻找真理?小作者的感叹,有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忧患意识。

读书须静观,在茫茫书海中,喧闹之后终将归于沉寂。静,应该是读书人心中的禅,此“静”非上文的“静”,是一种沉稳的心态,相对“浮躁”而言。如诸葛亮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读书须静观,在茫茫书海中,避开“纸页喧嚣,墨色迷蒙”而获取真正的有益于自身的知识。现如今已难再有“李白轻舟,陆游毛驴”。在天地中行走,品世俗中的默默无言,那便“静观世事,笑对人生”吧!

读书,浅浅的两个字,却很深、很沉。

在滔滔书海、滚滚字潮间漫游,俨然用一双洗尽浮华的眼,看着人喧车闹,树老院静。手指下反复摩挲斑驳的书籍,隐隐有繁华落尽终成空的心绪,隐隐有对世俗浮华的痛。走得愈久,痛便愈深,犹如一场声势浩大的寒流,扑面而来,压迫得让人只能捂住心口上的几许热气。

文化,中国文化的底蕴,是存在于寂寞当中的。千年的竹简静静地躺在黄土里,高高的莫高窟远远地躲在沙漠里,悲伤的文人们踽踽地行走在历史里。

我爱书,白纸黑字间是大气,却不张扬。海纳百川,胸藏五岳,谈古说今,横跨中西。读书便如与智者高谈阔论,让人如沐春风,雍容儒雅。

白纸黑字间是静。松间明月,石上清泉,闲花落叶,静夜空山。

白纸黑字间最雅。云卷云舒,花开花谢,闲庭信步,诗情画意,悠然自得。

白纸墨字间是韵。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雅俗共赏,曲高和寡,凝神之间,耳边已是音韵袅绕。

梯式开头,第一行到第三行,字数由少到多,形成视觉上的台阶效果。

读书就是纵情山水,让人静观世间,笑对人生,无拘无束地在生命中畅游。读书就是借一双慧眼,让人看这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想起一首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我只愿,有更多的人把书籍当成自己的那片寂静森林。

福建省泉州市一中高二4班 陈昕

获奖理由:

布局巧妙立意高远

亮点借鉴:

“喧闹之后终将归于沉寂”,小作者不媚俗,不好网络,不跟流行,而是执著地去追寻阳春白雪,甘心与书为伴,独守一份寂寞。这是一种新时代的“反叛”,这是一个有思想的少年的追求。

本文已收入《语文报杯全国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精选》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点击购买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