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一棵树

文题漂亮独特,引人注目。

世界上没有比大自然更崇高的东西了。

在自然界面前,人类有时是混沌懵懂的顽童,有时是聆听教诲的学生。

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带给人们物质充裕的同时,也往往造成人们头脑的空虚、精神的萎缩、灵魂的痛苦。并列的一组词语,精警有力。人类似乎正在渐渐遗失本应属于人的某些特质,而越来越沦为生活的奴隶、物质的附庸。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正在被我们遗忘的自然,似乎一切又都变了模样,因为那里有我们的“桃源”。在与自然的沟通中,我们会重新拥有生存的勇气、人生的睿智和美好的心灵。

而在我们的自然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树。

树是城市的客人,但树却要在客人家度过一生。

在山林和旷野的故乡,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如果数量够多,树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营造出了悲凉气氛,人类对树的迁移是一种伤害。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夹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和的两个字眼,但组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树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比如梧桐、松柏、白杨。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树永远不会按照人的意志去生长、去改变,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在了路中间,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移到新道路的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树条要被全部砍掉,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从此,它与人的和谐关系发生了改变。

树一旦到了城市,就没有了退路,它必须在城里活下去。与世无争的树,笑看忙碌的人类,不知它们能看懂不?走在街上,我看到所有的东西几乎都与钱有关,商店、饭店、银行、汽车、人流、叫卖声,只有树与利益无关。树只与阳光和土地发生联系。也许正因为树不产生瞬间效益,所以它们很多时候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人们漠视树,像漠视空气一样,因此,树不能与人和谐相处。通过对比揭示人对自然的漠视。

树给人的很多,人给树的很少,但是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对树心存感激。如果城市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的坚硬和干枯。正是树摇曳的身姿、葱茏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意、生动和美,是因为有它,我们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树一辈子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不言不语,一世沉默。你如果与一棵树交上了朋友,它会永远站在那里等你,然后,达到和谐相处。

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当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人类更需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人类应当牢记哲人的告诫:“大自然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引用哲人言语,增强说服力,警示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彰显主题。

贵州省贵阳市贵阳二中高二7班 余嘉

获奖理由:

视角独特语言老辣

亮点借鉴:

过犹不及。人不吃饭不行,人光吃饭更不行!在物质文明严重匮乏时,人渴求物质无可厚非,而当物质高度充裕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沦为物质的附庸时,这可真是悲莫大于此。

本文已收入《语文报杯全国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精选》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点击购买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