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雨•望月•赏菊

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心里不禁泛起阵阵涟漪。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台湿绫绡”,春天的雨是美丽的,如王维所写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有了春雨的滋润点染,才显尽了春之花草树木的朦胧清新之美。但在这“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深秋,只能“悲寂寥”啊!

凛冽的西风带着浸凉的秋雨,扑打在窗上,望着满窗的雨滴,不停地往下流淌,就像望着一张淌满泪水的娇颜,无尽的沧桑与凄凉。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李清照,一个人生充满雨水的奇女子,她就像那幽幽河畔的垂柳,在这冷风冽雨中,仍然张开自己柔弱的臂膀,舞动着自己……观雨,却将“雨”背景化,雨中的人才是主角。

因为她始终希望有那么一种枯叶,能摆脱“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苦闷,茫然与哀愁变成一只能徜徉在鲜花、绿树、阳光中的蝴蝶……

然而,一个“情”字难了,我只能感到在她那“欲语泪先流”“欲说还休”时迸裂而出的满腔悲痛。

这冲掉了我的桎梏,使我恍然,为什么她有永无止境的泪水,原来在她娇小的体内积压着一个无垠的浩海……

望雨哀愁犹自怜,触景生情牵思念。

茫茫苍苍何所事,惨惨凄凄人世间。

闪烁的星空,看着朗朗的皓月,想起小时候依在外公的怀里,听他讲嫦娥、吴刚的故事;想起和小伙伴一起跑到河边,用手掬起一片水波,那水里的白玉盘,在见到它碎裂后惊恐地跑回家;想起第一次拿到书本的惊喜,摇头晃脑地朗诵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而如今已是物是人非,只能触景生情,对月怀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蓦然想起东坡诗句,也想起了历经人生悲欢、阴晴圆缺的东坡其人。

仿佛见他独自伴着清风,邀着明月,端着杜康,试解那坎坷人生忧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东坡用那嘶哑的嗓音唱出他“高处不胜寒”的凛凛心悸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希望与恐惧交织的矛盾心情。

但“借酒消愁愁更愁”,他这是在不自觉地揭开自己的伤疤,让那颗本已受伤的心,重新渗出斑斑血迹。

我缓缓地用双手掬满清水,望着手中的明月,静静去体会东坡寄予明月的情感。

我似乎可以模糊感到他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感慨和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深叹惋。

镜湖两相邀明月,萧木交连送秋颜。

瞻首捉影追思念,掬水怀月两相连。作者将月的意象与东坡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凸显了文章的主题,构思巧妙。

漫步在茫茫菊田里,仰望着悠悠高旻,去感受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适心境。

我很敬仰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的脱俗居士。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曾有幸读到了渊明淡泊明志的《饮酒》诗,仿佛置身于迷幻之中,看到三三两两振翅飞翔的鸟儿,轻盈地穿梭在窝巢与枝叶之间,和着斑斑光点和枝叶的剪影,让我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触动。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在这茫茫的市廛红尘里,人们始终在寻找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终是无功而返,但仍有层层巨浪去拍打着这片无知的海岸。

正当我留恋于《桃花源记》的优美文字时,仿佛置身云端,飘出了尘世,此时,我心如止水,怀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情。

突然觉得自己可以清晰地听到李清照对着鲜花的缠绵细语,东坡对着明月的感慨忧叹,可以看到陶潜那云缠雾绕的绝世仙境和对着尘世的沧海桑田。

不再对“梦醒南柯头已雪,晓风吹落西沉月”感到凄凉,不再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感到悸动,而是——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匆匆岁月逝,茫茫人海别。

花有重开月复圆,何须怀旧颜?结尾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具有感染和强调的作用。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117班李 飞

获奖理由:

文采斐然 有真情实感

亮点借鉴:

题目引人。“观雨•望月•赏菊”分别对应李清照、苏东坡和陶渊明,将三位诗人的审美追求分别与一件具体的自然物相勾连。

语言别致。小作者不但用诗化的语言表述了对三位诗人的崇敬之情,还引用、化用,并自己创作诗句,使得文章语言文采飞扬。文中许多段落都以诗人的诗句直道,再结合诗人的身世经历具体论述,并且在说完一位诗人后再结以精练的诗句,对诗人的感悟、评价尽在其中。

本文已收入《语文报杯全国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精选》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点击购买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