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和灶

总有些事情藏在心中如美酒般,越陈越香……

办好了年货,便踏上了回家乡的旅程,一年了都没有回过家乡。思绪开始颠簸,飞回了儿时,有口古井,有条小河,还有一棵挂满“小灯笼”的枣树……

远远地便望见几缕炊烟缭绕在那尖形方形屋顶的上方,不张扬、不呆滞,如京戏中那迂长而回折的唱腔,不温不火,让人浑身都觉得舒畅,脚步也轻了起来。一路上嗅着炊烟的味道,不,是家的味道!记忆中关于家的一切便都是家的味道。

依然像小时候一样,在离奶奶家门口几十步远的地方便歇斯底里地大叫“奶奶,奶奶……”依然如往,听到奶奶那富有节奏的回应:“唉,唉……”只是这次嘹亮的声音中多了些苍老。我径直地奔向了厨房,奶奶果然坐在灶旁。“哟!一年没见了,长这么高了!”我揉搓着奶奶的手,粗糙、干老,还有在灶旁一年年烟熏火燎的痕迹。眼前还是记忆中灶的样子:四四方方,“胸”中燃烧着熊熊烈火,有些地方早已出现裂痕,就像奶奶脸上的皱纹。“就知道你们要来,我早就打点好了一切。”奶奶边说边往灶膛中填了把柴火。画面感十足,将奶奶和灶的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不明白为什么奶奶总爱守着灶,总有干不完的活。我把她拉到客厅,她坐了一会儿,转几圈,又回到了灶台旁,忙着添水,忙着加柴……就像那里面藏着什么宝贝,生怕别人抢去似的。奶奶离不开灶,灶间流露着奶奶对家人的关爱,描写得形象生动。奶奶爱哼小曲,爸爸说奶奶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在村里小有名气。如今,年老了,习惯并未老,边忙边哼着小曲,别说,还真有一番古色古香的韵味。

大伯说,现在日子好过了,盖了新房,买了新车,本想要也将这灶打了,改用煤气,可奶奶死活不愿意,说什么用煤气做饭,吃着不香。大年初一的早上,奶奶早早地起来,坐在灶旁,点着了火。等烧开了水后便下了饺子。望着一个个“金元宝”比喻恰到好处,生动、形象。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煮着,她乐得合不拢嘴。等饺子出锅后,她在灶台上摆了一碗,又点了一炷香。其实,每年我都会见奶奶这样做,虽然并不清楚究竟为什么,但我知道奶奶这样做自有她的原因。也许,灶在奶奶心中已不再是简单的土和锅的拼合,而是有一段说不完的故事,有一段道不尽的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今年的冬天,家乡的雪花少得可怜。以往过年,老天总是习惯性地飘一场,而今年却有了早春的感觉。天短了,太阳下山早,冬日里夕阳也没多大意思,它似乎也怕冷,红得并不透彻,而且范围小,没有温度。对冬天的太阳的描写很有特点。我立在厨房门口听着奶奶哼小曲,静静地瞅着奶奶和那一方灶。我再一次细细地看它:它还是原来的土坯砌成的,只不过上面多了些油垢,古老得能让我想起我的祖先,想起那些神秘的传说。一口大黑锅稳稳地嵌在中央,里面煮着酸甜苦辣。人生尽在其中。靠着的墙壁有的地方已经被熏黑了。灶膛中的火在慢慢地燃烧,不时听到木柴燃烧时发出的“啪啪”声,火光映红了奶奶的那被岁月犁了一道又一道的脸庞,她的眼睛散发着光芒,滚动着热情和温暖……那一刻,我的心跳似乎都没有了,就像虔诚的教徒,手捧着《圣经》默默地祈祷。灶与奶奶都在接受着岁月的装扮,她们身上有着多少故事,是谁挑起了风波,又平息了风浪,又是谁惹出了眼泪,抚平了伤痕?这些都不重要了,此时有的只是往事的回味、暮年的平静。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奶奶不愿换掉灶台的原因。夕阳无限好,耳畔似乎回荡着那首熟悉的《夕阳红》舞动着和谐的音符。

突然想起罗中立的《父亲》,我似乎明白了不仅仅是细致的绘画赢得如此多的掌声,更多的是画面流露出的和谐。告别了故乡,望着那袅袅炊烟,我将那份和谐留在心中,它们会成为喧嚣城市的一方净土,感谢奶奶,感谢灶!

山东省寿光县现代中学20班 陈晓慧

获奖理由:

情真意切。真实的一组组画面,折射出浓浓亲情,十分感人。

视角独特。由“一方小灶”去窥探奶奶载满爱的心灵世界和岁月人生,表达对奶奶的由衷爱戴。

亮点借鉴:

穿过漫长的岁月之河,那方小小的灶已与奶奶的生命完美地融为了一体。想要走进奶奶的内心世界,必须读得懂那方小灶里镌刻的岁月故事,听得懂那锅碗瓢盆碰撞演奏的音乐人生。而小作者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令人备感欣慰的。

本文已收入《语文报杯全国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精选》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点击购买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