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新课标卷之一类文1

中国崛起的背后

短短的几十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且越来越响亮;百姓生活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中国改革开放深入人心,不断深入……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其原因何在?让我们探究中国崛起的背后——

天道酬勤,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勤奋。“勤能补拙”,“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中国人的眼里,勤奋不仅是一种励志的精神力量,还具有伦理道德的色彩。靠勤奋,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国土上建立了工厂,建立了现代文明;靠勤奋,我们在十年浩劫后千疮百孔的废墟上构建了美好的家园,构建了幸福生活。

活力勃发,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创新。

地质学家李四光不迷信中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的传统“贫油论”,创新地提出了自己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理论,最终使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力更生,坚持技术创新,使海尔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抓住机遇,占领国际市场,企业才能更加兴旺发达。是创新,铸造了祖国今天的辉煌。

见贤思齐,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学习。

当我们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天朝大国的陶醉中清醒后,迅速打开紧闭的窗子,呼吸新鲜空气。本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高扬邓小平“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实事求是的旗帜,顶住压力,不断探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借鉴了国外大量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使我国在几十年间发展为一个现代化强国。

众志成城,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凝聚力。

2003年世界发生SARS疫情,中国也在所难免。但伟大的人民仅用七天就建造了一座有一千张病床的隔离医院,强大的凝聚力震慑了全世界。汶川大地震后国人所表现出来的高效率救援行动令西方国家瞠目结舌……在大灾大难面前,13亿同胞,团结一心,凝聚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展现出“团结成一体的中国”的惊人凝聚力。

中国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崛起的背后是中国人的勤奋、创新、学习、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等优秀品质,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巨大资源。

【阅卷感言】

内容:中国崛起,原因多多。作者心无旁骛,洞悉要旨,仅从“勤奋”“创新”“学习”和“凝聚力”四个方面着墨,从多角度来阐发论述,探究原委,有力地佐证“所以崛起”,立意准确,内容充实。

表达:文章起笔简洁,以议论开篇,要言不烦地提出议论中心,然后通过四个分论点“天道酬勤……勤奋”“活力勃发……创新”“见贤思齐……学习”“众志成城……凝聚力”,逐一论证,最后总括全文,申述观点,叙述简要概括,论证充分有力,让人信服。

发展: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树帜立言的依托。为了探究原委,作者斟酌语言,准确精要地表述事实论据,并引用名言警句、运用成语,叙议结合、引证说理;行文中,忽而散句说理,忽而短句点睛,整散结合,准确有力地阐述观点。

【本文得分】

内容20分+表达19分+发展19分=58分

【提升点】

文章所讨论的内容,无疑是在文题材料的范围之内,但立意正确,终逊于立意切准,还应在立意“高远、深刻、新颖”上下工夫,在根据意旨的拟题上下工夫;最好拟定浓缩观点的标题,让人见题明旨,以旨思理,就更具启迪警醒的效果了。本文阐述四个分论点的语段,篇幅不一、笔力不均,从而显得结构失衡。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