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灵魂进步的阶梯。此话真有道理。不是么?闲暇时、苦闷时,只要有一本好书伴着,就仿佛有了一缕欢乐的阳光洒落心头。
最初与书结缘,来自于同样爱读书的大哥,他有很多藏书,宝贝的要命,轻易不外借,生怕别人不加爱惜损坏了,当然更主要的是担心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还。然而,就是这些书,对于当年不识书滋味的我,是多么渴望涉足的的奇妙世界啊!记得我那时上小学三年级,有一天大哥手执一本《三国演义》问我:“你能读懂这本吗?”我顺口念了两句:“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哥一怔:“哟!小朋友,有两下子,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我毫不犹豫地解释了这两句。大哥甚为惊讶,当即把《三国演义》交给我看,作为奖励。这是我真正尝试阅读。
后来上了四年级。一次趁大哥不在,我悄悄进了他的房间,寻找自己喜欢读的书,乖乖,书一撂撂的,看得有些眩眼。找了好一阵子,忽然发现一本《水浒传》,真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在小学课本上,有一篇鲁迅的侄女写的纪念鲁迅的文章,里面提到过《水浒传》,现在居然在大哥这儿找到了,真是喜出望外,颇有几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味道。未经大哥同意,我就将书拿到了自己的房间,反正大哥平时关心的是那些领袖、伟人传记,不大注意旁边的文学类书籍,估计就是缺了一本两本,没有十天半月的,他也发现不了。何况他很赞成我读名著。一天,两天,一个星期居然啃完了《水浒传》,接着又读第二遍,第三遍,怀着一份惊喜、一份快慰。后来,我读了《三家巷》,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这条巷子住了这么多户人家,却叫三家巷?直到现在我也不明其理,特别是书中的人物周炳因为问他那当铁匠的爸爸这样同一个问题时,被狠揍了一顿,更让我不解。我真想给欧阳山老先生写封信,问问他有关周炳挨打的事情,但又不知该往何处寄。
少儿之时,我比较喜欢的书是《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保尔的坚毅、勇敢,以及他的那句名言,曾经激励了很多人。一位小英雄,参加革命、英勇无畏,不仅能够战胜敌人,还能够战胜自我。然而书的结尾有些不遂人愿,冬妮娅在工地重新见到保尔时,她与另一个男人站在一起,她永远地不再属于保尔,按照文革时期流行的话说,她成了小资产阶级。我们中国一向推崇“青梅竹马”、“白头携老”,可惜保尔和冬妮娅并没有这么一个圆满的结局,实在令人有几丝遗憾。
到了初中,我有了更多的书可读,《说岳全传》、《杨家将》、《说唐》、《封神榜》……还有那部《红楼梦》。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听好些人说这部书好,又有人说是禁书,格调不高。当这部书真正到我手中的时候,我却有些惶惑,它的故事情节太拖拖拉拉,亭台楼阁、花溪小径、吟诗奕棋,没有哪能一个小孩肯喜欢这种闲情与迷离。那个宝哥哥,一副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奶油小生样儿,林妹妹整天哭哭啼啼,吟诗葬花,忧郁终日,这算哪门子事情?特别让人痛恨的是那《好了歌》,就那么疯疯癫癫地一吟一唱,千古之事,人世欢乐,都被无情而消极地破译,让人心冷透彻骨。后来读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觉得说得解恨:别读中国古代的书。在这儿,我要说的是,小学生不要去读《红楼梦》,无论它的文学价值多么玄妙精深,它都是一片精神的墓地,它既不能让我们领略生活的美好与崇高,又不能让我们心灵得以宁静、恬淡地憩息。书里看不到人性的尊严,没有爱与被爱的的火热赤诚,又有婆婆妈妈的勾心斗角,其完全的荒凉、颓废的心境对正在成长的小学生是不适宜的。
读一本好书,足令人荡气回肠,心旷神怡,豪放派如酌酒,婉约派似品茗。游弋在智慧的海洋,采撷那思想的浪花,不为事实所迫,不为生计所窘,不为世俗作态。清风徐来,暗香盈袖,人生至此,夫复何求?记得古代《劝学诗》中有这么一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虽说未免有几分显得绝对化,但殊不知,读书的个中滋味,存乎一心,又可意会,不可言传。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学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原以为此言太过,等自己也加入读书的行列后,方才悟出话中真谛。
有道是,少年不识书滋味,又有完完全全的兴趣,正是兴趣的诱导,我们在一座座精神的城堡里流连忘返,感知到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更丰富的世故人情。有的书里春光明媚,让人心中温暖;有的书中刀光剑影,畅扬心怀;有的书情感悱恻,让人感喟;有的书博大精深,让人思考……是那些美好的书构建了我们灵魂的小屋,让我们用鲜花和阳光一样的赞叹,来装饰它。
人生有读不完的书,走不尽的路,追求不完的境界。爱书者如能尽必尽之心,读必读之书,则不枉来世一遭!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胡方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