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

“饿”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食”,一部分是“我”。意思也就是说:“食”在“我”之前。“食”是指“吃的东西”,因而“饿”就是我想吃东西。

饿,是人的本能反应。在这种本能的驱使下,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寻觅食物,用过石头,用过铜铁,终于告别了饥饱不断的岁月,开始想着法吃。于是有了八大菜系,有了风味小吃,有了灿烂的吃文化。

俗语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的确,饿了就会感到心中发慌,身体的空乏使一切变得可食。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水里游的,人们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变着戏法吃。吃猴脑、熊掌……开创了血腥、残忍的吃“文化”,吃掉了怜悯与良知。这一切使饕餮者感到吃是那么幸福,理所当然认为,有吃的就是享受。是啊!饿了,人就吃,吃的结果是饱,饱了就不再想吃了。饱的久了,食物就无味了,怎么吃得香,怎么享受吃得幸福呢。

于是人们追求食的味。美味的食物取代了粗食。在做餐饮的时候人们就追求各种味道。人们漫游在美味之海,在利的诱惑下,制造吃的人把各种含有化学物质的添加剂悄然地注入食物中,迎合人们对味的追求。味刺坏了人们的胃、脾等,使得各种味美的食物不再安全,只是担心,却无食欲。人们又开始想念以前的饿,艳羡先人淳朴的美味,想念得摇头叹气,只恨命苦。

人们发展复古的饮食,竹子屋中竹筒饭,土窖里的烧饼……一切都反璞归真,是人类吃文化构造的另一个自然,油漆刷的木头更比自然界中的美几分,于是人们在这另类自然中寻找饿,寻找味,寻找吃虽然油漆味还未散去,虽然门口有成堆垃圾。

写到这里我心中只有一种感觉——饿啊!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曹之乐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