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是鲁迅先生的华诞。先生匕首短剑般的犀利文字,针砭时弊,直刺国民劣根,成为无数国人心中铁肩担道义的民族战士。
然而与先生同一时代也有两人,因其不合时宜的超脱放逸,为先生及时人所诟病--林语堂、周作人,他们倡导的闲适小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确有其一席之地,但在那个国家命运仍如游丝般飘忽不定的年代,再轻松诙谐的连珠妙语都只是无知的嬉皮笑脸――没有责任做筋骨,它们是那样的肤浅空虚,不堪一击。
是的,“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唯有一枝寄情苍生、书写责任的笔,才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饱蘸滚滚汨罗江水,写下这串令那些醉生梦死的士人大夫汗颜的文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同样是花开与鸟鸣,杜子美怀着 “国破山河在”的满腔悲痛,写就的是一道震撼人心的灵魂风景。那些成天吟咏风花雪月、你侬我侬的文人如何能及?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老态龙钟的陆游报效祖国的未已壮心,统统都熔铸进这慷慨激昂的文字,永不漫漶。
还有无数大笔书写国计民生的文化人,尽管他们的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但都因着那份大爱,因着那份忧国忧民的责任,为后人持久的仰望。
文字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能如微波般将读者的心灵轻轻震荡,缓缓加温,乃至改变它们的分子构造。正因为如此,当年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论》才引得无数学子心潮澎湃,投身振兴民族的大业。
然而如今,那样满载责任的文字哪里去了?各种辞藻华丽,言之无物的文字倍受追捧,描写奢靡小资生活的心情日记横行于世,曾经作为讥刺利器的杂文也日渐式微。丢开厚重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文化将面临的是它所不能承受之轻啊!
返观中学生的习作,在那些所谓的美文里,“丰收的田野”“滚滚的麦浪”并不鲜见,但深入思考农民工窘迫现状的又有几人?除却那些被动辄引用的古典诗文,小作者们还能给予如今不知何去何从的民族文化哪怕再多一点关注么?
鲁迅先生说他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于是他以责任作引,调配出疗救国民的良药。今天尽管我们无需再面对那样的剑拔弩张,但我们的笔下仍应该流淌出对社会对祖国对时代的不灭责任。而当书写责任成为执笔者们的共识,我们前进的航船也将顺利绕过无数潜藏的精神暗礁,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我笔写我心,让我们更多的关注现实,淋漓的书写责任!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蘅芜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