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对乡土文化淡漠的现状思考及对策

语文教学对乡土文化淡漠的现状思考及对策

湖南省桃源一中 刘丽平 415700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人在天涯,总是顾念着碧山还被暮云遮的故土,那一声唤儿乳名的乡音,一盅盅米酒的醇香,春季里雪白的梨花,夏日水中亭亭的清荷,秋的桂花飘香,堂屋的八仙大桌,大门旁挂的大红辣椒串……多么令人思念的故乡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泱泱大国的文化卷轴中,乡土人情是其中难以忘怀的一大主题。我们随着时光的指引,经历烽烟四起的秦汉,“越鸟朝南枝,胡马依北风”,马尚且如此思故园,人何以堪;再入诗华词盛的唐宋,“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多么大胆的设想,我们好像看到诗人急切地登山远眺家乡的情景;再入雍容多舛的元明清,一句“断肠人”,该凝聚了游子多少泪水啊;进入光电的现代,乡情就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飞机票,晓畅深挚。无论皇家侯宅,还是篱落茅舍,那份乡愁被世人牵拉得如阿柄《二泉映月》般的哀怨。

为什么高中语文教学中乡土情结是这样的轻描淡写?

翻开大本的教材,我们来寻找那份萦系中国文人的乡土文化足迹。《诗经》里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爱情,《勾践灭吴》里十年生聚的奋斗,《六国论》中历史惨痛教训的反思,《狂人日记》里国民麻木的揭示。即使所选的唐诗宋词,不是远谪的抑郁就是怀才不遇后“归去来”的豁达旷放……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思念的诗文,教材是不是淡漠了些?而且,语文教材又能否多从对民族的“尊重自豪”选文呢?令人想起前日福建人大代表提及的,北京等大城市星级宾馆竟然都将英语标识列于汉语之前。又何止如此?有的商品本是中国生产的,却硬是取个洋名,还全用英语、韩语、日语说明。“教育的第一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来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正像教一个人都要能认识他自己。连自己都不认识,其他便都不必说了。” 钱穆著 《国史新论》我们的教材现状是不是也导致了乡土文学的传播处于贫血的状况呢?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高考作文《北京的符号》,如一股强劲的东风,给这块土地以山花烂漫的讯息,这是对乡土文化真正意义上的重视,这是对母亲文化的关注。

近来年教材有些改变,《胡同文化》《我与地坛》等几篇课文关照着,而这样难得的乡土文化课文也不免死于槽枥人之手。有的老师嫌弃文字浅显而仅仅理了理内容;有的老师仅爱其京味的语言,调侃地完成了课文的分析;有的讲了讲胡同历史,展示胡同图片,真有些买椟还珠的可惜,多好的文章啊。教师太重课文的文字内容,我们自身是不是缺少本乡本土文化的意识?淡漠乡土文学,是不是还因我们这些承载着传播本乡本土文化的语文教师的失职造成的呢?

“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域人民精神上的重要支撑点,是维系一个地域范围内各阶层力量凝聚力的重要标志。”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学生竟不屑于谈到自己的家乡,他们遗憾于家乡的闭塞,自嘲于家乡的落后,甚至连外地人都慕名而游的桃花源,他们都感到是那么土气。他们对家乡历史人物、自然风貌、人情风俗、民间传说、谚语俗语等各种文化不是从心中尊重,而羡慕着大都市的繁华。令人痛心啊。可见,造成学生乡土文化的淡漠的现状还有更沉重的社会因素。

“儿应不嫌母丑”,乡土文化的教学任重道远啊。唤醒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骄傲自豪,就成了乡土文化传播的首要任务。

乡土文化植根于我们的吃穿住行,教师们应该极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回忆。说说擂茶飘香的堂房,楠竹丛绿茅屋旁,春日桃花映水红,沅水曾绕桃花源,庭前鸡鸣桔橘黄,灶上腊肉干鱼悬,还有家家篱墙菜园连,村头偶有吆喝娃儿糕的小挑担,更有年关龙灯三盘鼓小竹板……让学生好像跟着你走村串户,亲切地感触乡情。故乡就不再只是一个地点名称,而是一道亲切的风景。鼓励大家用方音,从春说到夏,从房说到菜……

教师本身要表现出对故乡发自内心的赞美,并且身体力行,这很重要。在课堂上,本人曾以“楠竹”为专题引导。讲楠竹的生长,修长的外形,与相思竹、斑竹、方竹的区别,还讲勤劳的小兄妹怎样浇灌那对青龙角,最后龙角越长越高,成为了“楠竹”的传说,还有竹席、竹筷、竹楼、竹简、风筝,当然也讲“园园有竹”的中国园林艺术,再讲讲“胸有成竹”“雨后春笋”成语,读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文,看看岁寒三友的艺术作品,听听桃源楠竹远销中南亚的消息……

教师不仅要有条理,更要全面,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乡土事物中包含的人文特色,即乡土文化。竹枝丛丛围着母根,不是表现了桃源人的孝心吗?竹子有节,不代表着桃源人的有节操吗?竹制艺术品不正代表了桃源人的心灵手巧吗?楠竹传说,不是说明桃源人的善良吗?竹虽然生长在坡岭之上却碧色青青,不正代表着桃源人的朴实而有毅力吗?……这种升华,必须还要引用鲜活的人物实例,并鼓励他们增加例子,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净化,是让落后地方学生鼓起对自己故土自信的最好方式。

唤醒学生乡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环接,当然是他们之间的“沟通”。让他们彼此倾吐,让他们彼此发现,让他们彼此争论,让他们彼此赞美,多举办一些 “说说我的家乡”的演讲,动员学生办“我的家乡”的手抄报,出一期“XX的符号”作文展,开一次“乡音茶话会”,让所有的人自备家乡的特产,说方言,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总之,教师尽量多地提供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了解别人,乡土文化不是就更熟悉了,更亲近了吗?

当然,仅仅几次活动是不够的,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其它的一切机会,让学生养成热爱并重视本土文化的习惯,。如12月8日,介绍腊八节。七月七,组织学生看月亮,听传说。元宵节,开展灯谜活动……

例示:

桃源的符号 李一鹤

沅水江畔,青山群中,座落着一个美丽古老的小城――桃源。它没有大都市的繁华。灯红酒绿,不属于她。她如处子一样,含蓄的美丽着。

提起桃源,都会说到桃花源。几千年前,陶潜为后人筑了一个灵幻样的梦,这个梦叫桃花源。几千年无数文人墨客寻寻觅觅,仙境里留下诗篇。落英缤纷的桃花林,粉色的花瓣伴着风落着花雨;黑长黑长的秦人洞,伴随渔人的心悸与欣喜,好一个鸡犬相闻、阡陌纵横的和谐的世界。你踏着青石小路,穿行在秦汉的乐土,竹林桃花小桥人家,一切都那么静谧恬美。

到了桃花源就一定要喝一喝擂茶。说到擂茶,这也是咱们桃源的特产,桃源人爱喝茶,尤爱擂茶,坐在桃花源这人间仙境里品尝地地道道的擂茶是最惬意的事。三五好友围一个圆桌,每人一碗清水擂茶,倒上后,立即一片芳香四溢。本地生姜、芝麻、茶叶的清香沁入五脏六腑,再配上几碟凉菜,就真叫做人间美味了。其实说到这擂茶,还有一段故事:传说古时一支军队来到桃花源,突然发生瘟疫,许多士兵都相继病死,将军情急之下拜访了当时的一位老者,老者就用生姜、茶叶、芝麻捣碎,煮成水让士兵喝,士兵的病奇迹般好了,从此,擂茶就流传开了。因为当初所用的三味原料都是生的,擂茶又有一个名字叫“三生汤”。擂茶不仅口感极好,而且有祛寒、养胃的功效。感冒了,喝一碗滚滚的擂茶,胜似感冒药。

桃源人爱吃辣,而说到辣,自然也要说一说桃源的腌菜,咱们桃源的辣在腌菜体现的淋漓尽致。腌菜制作简单,原料也便宜,而味道只一个字――妙!腌菜首推酸萝卜。在酸水坛中泡过的萝卜条格外香脆,再拌上酱辣椒,那红红的颜色,诱人极了,咬上一块,酸中带辣,爽口香脆。别看啊,腌菜工艺简单,但要做到让人垂涎三尺,桃源人的决窍可多了,比如这酸水越陈越好,萝卜要晒干得干过性……

火辣辣的辣椒赋予了桃源人火辣直爽的性格。 “有朋自远方来”好酒好菜尽管上来,喝碗酒不醉不归。若是爷们儿间有什么磕碰,站出来,只要挑明了,一桌擂茶喝完后,呵,又是亲兄弟!

辣味腌菜,擂菜,桃花源,这些亲切的符号,拼成了美丽的桃源。

常德的符号 周珊芳

不说“八百里洞庭美如画”,不说柳叶湖水清如许,不说“丝弦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更不用说五花八门的小吃,只用提一提常德诗墙就足以羡煞旁人。

没错,身为一个常德人,我十分以我的家乡自豪,特别是诗墙。

诗墙,望文生义,就是一条有诗或说由诗砌成的墙。诗墙上共有诗1000多首,古今中外,各国文化之精髓皆汇集于此。古代的《赠汪伦》,现代的《有的人》,中国的《游桃花源》,外国的《自由与爱情》,裴多菲的高歌与鲁迅的喜笑怒骂……成了常德的文化符号。有人这样形容诗墙之长“沿诗墙走两个来回,天就亮了。”我未知确否,却也相信。

诗墙,不仅仅是诗的汇集,也是画的T台。印度的、哥伦比亚的,荷兰的,葡萄牙的,应有尽有,“十里不同国”,异域风情,别样品味。

诗墙,强调的是一种诗的氛围。波澜壮阔,却又宁静安详的沅江绕在诗墙的裙下。栀子花儿别在诗墙的耳畔。那雄壮的武陵阁,是她头上美丽的发饰。那青草和小树便是胭脂粉黛点缀其中。若在微风细雨中看诗,则更妙不可言。且不说看不看诗,就单立身于此,凝望那朱红彩绘,也会有诗墙的意蕴浮在眼前。能不说这座城市不是诗的殿堂?能不赞常德人都是诗中物,画中人?

诗墙,其实就是常德人思想的体现。

常德人具有诗情画意,讲究的是诗一般的氛围,追求的是诗一般的生活。常德人家里少有不种花花草草的,即便是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也想去设法的吊盆兰草,桌上也点缀着一盆假花,花虽假,意却真。小节气时,喜欢逛公园,听鸟语闻花香;或是观花展常德花展又是诗化生活的表现。大节气时喜欢外出旅行,不见得一定得去豪华奢侈之地,但必定是个山清水秀之所。诗墙,常德的符号。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刘丽平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