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拥有?

我曾听人无数次谈起生命。生命是多么的不可缺少,失去生命将失去一切;生命是多么顽强,任何困难也不能让生命屈服;生命又是多么的脆弱,死亡轻轻拂过,生命之花就黯然凋谢了。有多少人何尝不想挽留生命之光,但是正如日落是无法由人来左右一样,生命的洪流亦不是人类所能凝固的。

留住生命一直是人类亿万年来的梦想,无论是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还是欧洲巫术圣灵的起死回生,只是从人类的臆想中提取了安定心神的镇静剂,我们且不谈是否真有奇效,光是这类的“壮举”就是生命软弱的有力证明。由于畏惧死亡而寻求不理智的长生方法,是任何一个只从宏观上丈量生命的人濒临死亡时的首选。

但我只能坦诚的或者说是残忍的告诉这些浪费生命却又在最后关头后悔的人——生命在近百年间是无法重新来过的。虽然结局似乎早已注定,人类必有一死,但在生命还属于我们的时候,保护好这美丽精灵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命的珍贵也就因此而凸显,但是生命的真谛并不是建立在严丝合缝的守护之中,我们对生命的无数次赞颂,我们对生命的无限崇敬,只是我们贴近生命的一种表面形势,即使是最虔诚的臣服于生命的伟大,也只不过是与生命依偎得更紧了,总有一天她会挣脱你的怀抱,因为这时保护再也不是对生命的存在而负责,却变成了禁锢生命的一种手段,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小心谨慎得无以复加,这让生命感到了乏味和疲惫,挣脱你也许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

可是有人会说,他们真的失去了生命吗?真的“死”了吗?其实死亡对于生命的魅力只是陪衬,正如绚烂的花朵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显现出斑斓色彩,没有死亡的生命就是幻觉。这种生命的离开,并不是代表着“生命”的消失,它可以继续存在于生命体的左近,但只是存在而以,她的离去所带走的是一种奋斗的动力,和生命所固有的活力,失去她的人将永远沉沦,如同行尸走肉,躯壳而以。

这样的人畏惧的是什么?应该畏惧的是什么?难道是存在于生命体上的时间的流逝吗?有时间而没有生命的意义算得了什么生命。难道是生命进程中的最后一个步骤——死亡吗?可是这一生的奋斗就只是为了被迫迎接和畏惧这一刻的到来?!没有人会喜欢死亡,毕竟物质被抢夺终究是令我们反感的,但是死亡就是这样悄然无声地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对于生命的热爱难道就能因为性质不同但根基相同的一段历程而改变吗?正如现实主义者所说:“既然不能剔除,那就接受它。”他们所应该畏惧的是,没有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力所能及的事物。

我们作为一种生物生活在这地球上,理应有自己的一段历史,无数人用自己的热血与汗水,浇灌出人类灿烂的文明之花,但是作为子孙的现代人何时仔细想过,自己是否为这片美丽做出了什么。我们看着太阳东升西落,无数次感叹时光飞逝,无数次从时间的日记中领悟生命的重要,可是你扪心自问,时间正在记录历史的时候你又在干什么?是啊!每个人都想到了生命的可贵,似乎触摸到了生命脆弱的灵魂,似乎生命离我们很近,但这咫尺间仿佛又是相隔两世,永远不能触及。我们每个人都有权接近生命,因为在我们的世界观中,活着便是贴近生命的理想证据。

但是只要我们一生都碌碌无为,那么我们便无权拥有生命,闻天祥曾这样表述他对生命之拥有的看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生命的终结所昭示得并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覆灭,更是对生命的真正拥有,虽然时间早已流逝,但是生命的灵魂仍然会得到升华,因为生命属于他。

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意义。”我们毕生追求的何尝不是这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之精魂呢。时间是沸水,而生命的意义是精挑细选的茶叶,而只有二者相融合,才能从人这个生命载体——杯子中,品味出清幽淡雅的生命之茶,这才是完整的生命,时间……意义……

我们为迎接新的一天付出了24小时的生命;我们为迎接人生的转折付出了几年的生命;可我们要为迎接死亡的到来付出一生的生命,而这些都只不过是时间在和人类开了个玩笑,用它的画笔描绘出生命的长度罢了。当我们站在死亡的门口回望曾经的路,如果我们看到了留下的痕迹,那么证明生命的意义此时此刻正在最后的血液里流淌,她属于你。可如果你看到的是仿佛从来没有来过也从来没有走过,那么死亡将使你最痛苦的时刻,不是因为死亡夺取了你的生命,而是你自己将生命一分一秒的踢开——让它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过去。

如果生命只是为了消磨时间而存在,那么它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死亡的光顾也就显得尤为可怕,我们保护自己的生命,并不是惧怕死亡将她夺走,而是要让他在死亡面前证明自己的坚强。我们既可以选择为活着而活着,也可以选择为生命的意义而活着,而活着与生命是从属于一个部分,活着只是时间的消耗,而生命的意义则是我们生命的原动力。只有前者,那么你对生命的珍视只是让你贴近生命;有了后者,则会使你真正拥有生命,完全的拥有生命。我们所要珍惜的不仅仅是代表时间的生命,更需要珍惜和拥有囊括生命真谛的生命。

假如我们肯用一生的时间去拥有生命,那么死亡将成为生命之路上最凄美的乐章。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冰蓝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