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积淀,最终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最厚重的那部分力量;文化,在民族的日益壮大中慢慢升华,最终成为整个族群膜拜的信仰;文化,在岁月的洗刷下慢慢棱角分明,最终包含沧桑……
上海博物馆正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文化命脉的悲怆与昂扬、恣意与风发。
玉。走进玉器展馆,立刻被一种古朴典雅又不乏高贵的气氛所感染。展厅里微弱的灯光下是晶莹剔透的玉器散发着些微光芒,数落一段时光的掌纹,联想一段悠久的岁月,诉说一段神秘的故事……玉器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古代社会里,玉器大多被上层贵族所占有,而下层的平民百姓一般不拥有或很少使用。不但如此,古代的王公贵族往往陪葬大量精美玉制品。可见,玉器在古代代表着财富与权利,是等级制的标志。另外,古人从玉特有的温润缜密与君子的道德联系在一起,孔子称其为“人、知、义、礼”等十一德。今人佩戴玉器除了喜爱它的温润剔透的外形以外,更注重玉器的文化内涵。玉器已不仅仅是一种饰物,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是一种民族传统的传承。玉器上的玉龙,春水,秋山早已融入了人们的心中,成为心中之气,儒雅而高贵。
书。走进陈列书法作品的展馆。一幅幅铺设整齐,罗列有序的书画作品让人仿佛回到了书香之乡。苍劲的笔法,生动的意境,变幻的风格,让人不禁感叹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中国的书法被誉为“无声的音乐,优美的舞蹈”。书法又称“无声的音乐”,它是视觉的,静态的,展示于空间的艺术。那流转可见的线条,通过缓急,抑扬,顿挫的运笔,或浓或淡,或枯或润,又充满气韵的律动以及点画结构的巧妙搭配,展现于宣纸上,犹如一曲曲风格各异的乐章。王羲之《兰亭序》中那柔和流转的线条,恬适雅淡的韵致,表现出自然、田园图画般的美感,成为绝世经典。书法不仅传达着感官上的美感,也传达出人性的美感,回转的气韵,跳动的灵性,睿智的光芒,无一不向人传达出人性的光辉,一种人类所追求的人格的美丽。
凌。宝石之光的展厅里碧丽堂皇,光影夺目之间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走进展厅,第一眼的感觉是晕眩,第二眼的感觉是叹为观止。光华璀璨的表面,独一无二的组合,摄人心魄的结构,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向我们透露着宝石的凌然刚坚。这种凌然天成的气魄足以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人们安静地走过一个个展台,眼中流露着宝石般的闪亮,这和在珠宝店观赏的情景是截然不同的。温暖而轻柔的“光”与冰冷而致密的“石”浑然天成,温暖中带着冷艳,柔软而显得刚毅。这种刚柔相济的美折射出人性美,指引着人格的魅力,宁静而律动,内敛却放荡不羁,理性美与感性美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丰。中国的陶瓷艺术博大精深。从青花工艺到烘焙技术,都在不断的演化当中。柔美的曲线,别致的花纹,精细的彩绘,呈现出瓷器的端庄典雅,上小下大的构造给人丰盈唯美的感觉。它们也向我们诉说着艺术家们的真性情,向我们诉说着那段悠久的历史,娓娓道来那一段似水流年。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到探索艺术的艰辛与执著,指引着我们向着至真、至善、至美向前。
走出上海博物馆的时候,夕阳拉长了我们的身影,喷泉喷出了最美丽的弧线,什么都没有变,只是觉得我们沉重了一些,不,是厚重了一些。岁月的流逝足以锋利我们的思想,思想的深度足以感受世事的沧桑变化,世事的沧桑变化足以孕育跌宕的历史,历史的长河足以证明文化的价值,而我们将携着文化走向至真、至善、至美。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戚娇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