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之旅(序)

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物,心情渐渐明朗了起来。窗外是烟雾朦胧的一片,怕是下着雨罢。

别的地方也去了许多,随团去的也有三次,南国的秀丽见过了,北方大漠也见过了,但对这次旅程,仍然充满了期待。也许,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那儿有我的一份安慰吧。其实,北京是个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熟悉,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首都自然是人人必知的,说陌生,真正去见过的,去体味过的,在我的同学伙伴中,又有几人呢?长城,天安门是首都的照片,是一隅掠影,而真正的世界,真正的水外洞天则又是一番别样风景。

要说真正捕捉到这一风景的,我只推一人,那便是老舍。比起江南的才子们,钱钟书,余秋雨,南方的也数上鲁迅,胡适,钱玄同,他们那样多,给整个江南闹得沸沸扬扬。而老舍不一样,这个大半辈子都呆在北京的人,他的感受,不是走马观花的虚浮,这是一种切身的,质朴的,至真至纯的倾诉,是一个老者讲述着关于细处的故事。这到使我觉得像一个人,是写《我与地坛》的史铁生,史铁生在最绝望的时候独自来到地坛,是地坛的斑剥破败,但却仍生机勃勃给他带来了希望。这就是说,用心去体味,去倾听北京的声音。他们扣准了北京的脉搏,传达的是无穷的生命力。

也是,从燕都,到蓟城,到京城,一步步辉煌的走来。从1840年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万园之园——圆明园被焚毁,庚子赔款,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件,对后人有多大的触动?有一个精神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希望之火。经历了近乎于亡国灭种的战乱之后,北京挺过来了,不管是跌是撞,有这多少坎坷,毕竟是走过来了。就像红军长征,中途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正所谓“革命的火种保留下来”。燕京走到今天,恰恰是给世界一个证明,不管你是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或是妄自尊大的东洋倭寇,都没能将中国怎么样,因为燕京还在。

这是一个英雄云集的地方,也是造就英雄的地方。有舍生取义的,有一举成名的,有名垂千古的。特殊的地域,给了它特殊的使命。

此去北京,感慨良多虽还未到,是太多的印象,一起涌入大脑,乱哄哄的,有悲有喜,有乐有愁。希望看到燕园蔡孑民先生靠过的梧桐,未名湖上清越的雨声,希望看到清华园工字厅上的“水木清华”匾,也希望看到紫禁城里毕剥的门钉。

但也怕,也盼看到一个全新的北京,夷平的四合院,富有现代感的“鸟巢”,取缔的人力车,暗淡了昔日里骆驼祥子的影子。新增的交通设施,给高楼广厦带来了些许动感而富有活力的速度气息。

此去北京,便纵有千种风景,应是喜乐悲欢于心。独倚古巷,便有千言万语,更有何言说?

奥运中的北京,把绿苔时布的“兀自儿滑滑的”青石板路洗刷一新,光洁了,干净了,心里也失落了,失落了好大一截儿。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张集思广益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