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我从不否认自己对于古典文学的喜爱。我相信,这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综合的结果。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爷爷。在我尚未认字的时候,就带着我参谒了南京几乎所有的历史遗迹。正是在鸿蒙时代,我的手就从残垣断壁上抚摸出中国历史文明的经脉。并且,决心沿着初时的道路,一直把五千年的痕迹走完,这也奠定了我日后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的崇拜。

中华文明仍然活着,这就使得中华文化仍然袅袅婷婷的存在着。而证据就是现在我们仍然书写的汉字,仍然阅读着的中国古典文学。倘若把中华文明比做一杯水,那么,百家争鸣的名儒硕彦就提供了最基础的颜料。经过千年调和,形成了中华文明最根本的性质,显示出一种大同本质,却又包含着不同的色彩,在统一中揉裹着殊异,在殊异中暗示着统一。先贤们从这杯水中汲取了菁华,轻轻吐纳,构成一种宏大张力,蔚以方圆——这就是中华古典文学。

可以说,古典文学保证了中华文明的长寿。一批批读书人在捧卷诵读的时候,会从心底里产生一种冲击,古典文学用最精丽的语言,铺展出最雅致的文化天地,并且叩打着中国人最本质的心智。我向来享受阅读时的喜悦,而能够给我带来着这种幸福的,而只有中国古典文学。究其原因,正如上文所说的。说句狭隘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的中华式生命,必然有一种契合口,而我在阅读的时候,就把自己生命与中国文化形成了一种完美对接,相互倚靠,正所谓,读书,就是找自己。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整个时代陷入了一种相互觊觎,相互窥探,相互损耗,相互猜忌,相互倾轧的状态。我们需要回归磊落,需要回归率真,而古典文学所发散出来的那种雍容气度,健全人格,以及一派大大方方的精神山水,正是一剂良药,一个最好的模板。

很可惜,我发现如今的流行小说,大都是青春小说。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这都是当时最“流行”的文化,但是为什么能够经历时间的洗刷,成为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峣然之高姿代表中国文化呢?同样是现代流行小说,为何多半如过眼云烟?我想,原因是缺少了一种内涵,这种内涵,是无法通过阅读来积淀的,而是必须通过年龄的筛选。生命只有走过了一段路程,才会具备特殊的眼光察觉到生命最真切的部分——出生,死亡,痛苦,当然,也包括爱情——的本质。不过很遗憾,那些年轻人还没有完全读懂人生,还没有足够的生命内涵来承载人生,也就没有足够的高度去驾驭人生,也就无法将人生文学化,艺术化——结果,他们的作品只有一种冬去春来的蓬勃,却没有经历过夏天的炎酷,当然也就无法迎接秋天的成熟,与厚重。

当然,年轻的写手们所活跃着的青春的魅力,自我的张扬,以及对少年心智把握的敏锐感,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也是中华文明所需要的。

不过,我还是希望所有喜欢阅读流行小说的年轻人,不要沉醉于其中世界,不如等到金秋时候,在一种归纳性的收束中,终了性的回归中,去回首过往的曾经,去体味昔时的桀骜与锋锐。

余秋雨说过,“我们需要复兴中华文明,应该以伟大的唐代为中枢,前后辐射,甚至再往前推,推到绚丽而混乱的魏晋,推到气魄雄浑的秦汉,推到哲思滔滔的战国。”

“这不是向古代遁逸,而是对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给予更高的期许。我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绝不是回到文革之前,也不是回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更不是回到晚清时期,而应该寻找这个民族曾经有过的最高文化坐标,只有这个坐标,才是世界性的坐标。”

是的,历史赋予一种人去寻找这个坐标的使命,在时间与空间内寻找。他们必须用脚步伸长空间,用生命去照亮时间。而能够完成这项使命的,是中国千百万的读书人,当然,也包括我们。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郁周凌平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