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鲁迅与中学生狭路相逢时

长久以来,我一直替鲁迅先生打抱不平。

在高考的压力之下,枯燥乏味的上课模式,使不少学生对那些被列为重点篇目的鲁迅文章极为反感,甚至在当下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抵触心理。诚然,客观上说,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时代的原因,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新旧文化交替时期,自然难以避免一些语言形式上的差别。但我们也看到,先生也是极力在寻求改变,他发表的白话小说就是很好的例子。

再者说,就是教学的问题。同样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也常常感到鲁迅文章的艰涩难懂,但这并不阻止我阅读他,阅读那些字缝里的思想光芒。因为我觉得,如果浅显的只是教学模式的问题,因失败的课堂教学而影响,甚至于扭曲了学生对鲁迅文学的认识,从个人角度而言,确实是极大的损失。

但我想,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毫无意识的纵容,之后又是高强度的压榨。总之,这两者都是极端的方式。不止一次的,我们的语文老师告诫我们,鲁迅的文章大可不必读。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先生也曾表示,如果我们中学生实在看不懂或者不愿看鲁迅的作品,那就暂时放着,等长大以后再看。这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自然是难得的好事。渐渐的,就形成了一种执拗而偏激的思想。平日里老师苦口婆心的良言毫不入耳,而只这一句,就让学生们找到了真理似的。可惜这样的“快乐”时日不多,初中的时候还可以多放纵一些,看些校园言情来替代读《野草》。可上了高中,直面的就是高考,于是,不得不,带着焦躁不安的心情,厌恶地拿起课本。这反差之大,可想而知。之前对于鲁迅的一些“愤懑”的看法,是得于长者们的经验,而这回,自己终于”亲身经历”了一番。那原本尚未成型,有点模糊的反感,即刻变得真实起来。他们咬牙切齿地咒骂鲁迅,咒骂那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就仿佛他们成了正人君子一般。

很难说,这样的事情不是时常发生在某重点中学的学生们身上。尤其是,从悠哉悠哉的闲人转变到上磨鲁迅,下磨屁股的高考奋战者。这其间,不知有多少人日日夜夜无奈又无奈地声讨。

然而,仔细回想一下。如果之前不是毫无意识的纵容,至少,鼓励我们去读点鲁迅的文章,即使难懂,但也需要一个过渡的阶段,那么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陷入巨大的反差中难以适应。不管他们后来究竟有没有理解鲁迅的思想,但广泛地阅读,绝对不会“毒害”他们。也许,老师们长辈们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可明白地说,读鲁迅的作品,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去爱别人,如何明辨是非,如何对现实做出反抗。这些品格,恰恰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需要磨砺和锻炼的。我们当代的中学生,是否应当自主,而非被动地去了解鲁迅,了解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精神呢?

就像郁达夫说的,不知道拥戴英雄的名族是没有希望的。鲁迅正是危难时期挺身而出的人,他是名正言顺的英雄。我们中学生对于鲁迅的态度好坏,也就意味着我们名族的希望有无。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薇拉的刺青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