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一课记叙了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在罗马的青年旅馆与作者相识的故事。乌塔才14岁,上小学,可她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让人敬佩。更让我敬佩的是乌塔的独立及她身上那些闪光的优点:热情,有爱心、孝心,办事周到、有计划……而反观我们这些中国小孩,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人都是百般呵护,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当我读到“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她很自然地问答道”,我感觉乌塔很可爱,很热情,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而我呢却恰恰相反,不要说见到陌生人,就是见到自己的亲朋好友也要父母提醒才不好意思地打个招呼,相比乌塔,顿时觉得自己很没礼貌。
我还从“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个周末去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陪小孩玩”,读出了乌塔不仅细心、独立,还很了不起。说她细心,是因为她在旅行前做了大量功课:自己设计好旅行路线,阅读了大量关于这些国家的书籍,每个细节都想
得很周到。说她了不起,是因为她自己挣钱游欧洲。想想看游历欧洲需要那么多钱,她却要自己辛辛苦苦地挣,真是个了不起的小女孩儿!
说她独立,是因为她为了这次旅行,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准备,并真的付诸行动,并把这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而且每到一地,她必定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再给家里拨打电话或寄明信片给家人报平安。读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不敢出门,上学放学都依靠父母接送,就连作业都要依赖父母,特别是每次的作文,如果妈妈不在身边我就觉得无从下笔,真是感到惭愧啊!
不过,我们缺乏独立性,除了有自身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记得有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已经约好了楼沁菲、金玲云几个同学去爬塔山,也准备好了零食,就跟爸爸妈妈说了。结果却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说没有大人的陪同安全咋办,万一出事了咋办。外公外婆也急着说:“就是,就是!没有一个大人的陪同,万一出了事谁再给我们捶背啊?别去了别去了宝贝!”哎,不就是去爬个山吗?后来我用了最厉害的武器—拼命地哭还是没用,最后还是泡汤了……唉!就像现在我在学校里寄宿,爸妈也是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往杭州赶,妈妈为了双休日能在杭州陪我,连朋友们的聚会都不去了。我真想大声问一问: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放开我的手,让我大胆地独立生活?假如我也去游历欧洲,那爸爸妈妈不知有多担心。
不过,我爸妈的做法在国内并非特例,而是具有普遍性。现在国内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过分溺爱,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只会使我们失去生存能力。这从一则小小的真实的故事—《夏令营中的较量》就可看出:1992年8月,日本福冈民间团体组织77名日本孩子到中国,和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期间两国孩子表现出的差异令人瞪目: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孩子,中国家长鼓励孩子,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了车;日本孩子的吼声在草原上震荡,中国孩子的表现在我们的心中压上了沉甸甸的问号。
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我认识了一个和我年龄相仿,但行为却大不一样的小女孩儿乌塔。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鸟塔学习,做一个自立、自强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