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生在幸福的年代。父辈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奶奶和爷爷出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历了饥荒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
我们家几代人都生长在河南农村。父亲给我讲他小时候吃不饱所受的苦。奶奶给我讲她父亲在文革时被冤枉所受的苦,直到现在奶奶每次谈起往事的时候还是心情沉重。奶奶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不少人都是被冤枉的,只是没人敢为他们申冤。
文革结束后,人们都有意无意的避开这个话题,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逐渐对那个年代进行反思。文坛上也出现了涉及那个年代的题材。
其中,严歌苓前辈的一部作品《第九个寡妇》就涉及到当时那些年代。刚好这部作品描写的是河南农村的故事,所以我在无形之中就对最这部作品产生了亲切感。
这部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主人公是位女性,叫王葡萄。小说通过王葡萄为线索展开了对上世纪四十年之间的叙述,通过葡萄的视角去观察当时时代的变化。
葡萄的眼睛从来不会透漏出恐惧与欲望,总是那样子,像小孩子一样纯净,又像看透世事的老人一样淡然。文中讲到好多人都不敢直视葡萄那纯净的眼睛,我觉得是因为他们都不纯净,如果他们都像葡萄一样简单纯洁,那怕什么呢?
我很喜欢葡萄的眼睛,也想拥有像葡萄一样美丽的眼睛——清澈透亮,不染尘埃,没有贪婪,没有欲望。
可是我没有,我生活在竞争激烈的年代,我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能掉队。我有欲望,我希望能挣好多钱,希望能过上好生活,但是我没有给好生活下过定义:到底什么是好生活,多好的生活才是好生活?
我也想保持自己纯净的内心,但有些时候我对一些事情无能为力,不得已选择沉默,甚至参与其中。我不敢像葡萄那样用锐利的眼光向那些人那些事射过去,所以我苦恼,我自责。在我反省自我时朋友总会说我想的太多。
因而我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开脱,一次又一次原谅了自己,我把自己和别人做比较,发展自己做的不错……就是这样,我就一点点地远离自己心中那片纯净的土地。
葡萄敢于同那个时代斗争,藏下“坏人”地主公爹那么多年一直都没有反悔,始终细心照顾着老人。
伟大,不是因为是英雄才伟大,而是因为伟大才英雄,也不是只有英雄才伟大。王葡萄不是英雄,却很伟大。我认为我这样评价没有人会反对,葡萄做了平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小说中还有许多令人发指的片段,掉下秋千摔死的老奶奶,被热粥(其实是很稀的汤水饭)烫死的孩子……这些人死的时候人们不顾的去怜悯,人性在那个时候都不叫人性,而是动物性,人们都挣扎的不是温饱线而是生死边缘。
有一个词语是“感同身受”,我永远也不会对作品有感同身受的体会,也永远不想体会到。所以我对这部作品拙略的分析远远不到位,只是浅薄的讲一些感受罢了。
最后我很庆幸我生活在这样的幸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