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蒙蒙细雨,我们来到了成都游的第一站——杜甫草堂。
沿着曲折幽静的园区小径,我们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径直来到的园林深处的草堂前。
眼前的草堂低矮而朴素,土黄色的泥墙最多只有两米高,屋顶上盖着厚厚的稠密的茅草,细雨中,湿漉漉的。草堂一共三间。中间是厅堂,相对宽敞,厅堂中摆着简陋的桌子和椅子,似乎是会客用的。左边是卧室,相对窄小,也很简陋,只有一张床和一张书桌,想来这里就是当年杜甫休息与创作的地方。右边是厨房,有吃饭的桌椅,还有磨面的石磨。
看着这样坚固整洁的草堂,我不禁心想,杜甫当年吃住得还不错吗。后来听了讲解员的讲解,我才发现自己错了——眼前的草堂,几经修葺,现在是专门留给游客参观的,已完全不是杜甫当年生活的草堂原物了!
公元760年,大诗人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流落到了成都 ,他在城西浣花溪畔,得亲友相助,构筑起了三间简陋的茅屋,在故交严武的资助下,总算过起了安定的生活。
听讲解员阿姨说,因为生活的安定,杜甫在草堂的创作非常丰富。在此期间,他写出了一大批优美的写景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描写了草堂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首《江畔独步寻花》描写了邻居黄四娘家遍地鲜花盛开的美景,也可见杜甫当年生活的草堂四周充满了生机。同时期,他还写出了如《春夜喜雨》《客至》等脍炙人口的名作。
讲解员阿姨又说,杜甫在草堂的生活虽然安定,但一直是贫困与窘迫的。就在他建起草堂的第二年八月,一次怒号的秋风卷走了茅屋上的茅草,晚上又下起了一场大雨,弄得屋漏床湿,连一片干的地方都没有。在漫漫的长夜里,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不禁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叹,并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为了全天下贫苦人都有屋子住,宁愿自己挨冻受饿!他的这种忧国忧民,愿为他人的幸福而舍弃自己的精神多么伟大!在细雨中,回望这简陋而整洁的草堂,想着当年被秋风吹破的茅屋,想着杜甫自己虽挨冻受饿却还关心着全天下的寒士,我不禁被他那博大的胸怀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