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 。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他认为:“若是遇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 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 “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容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自己读书实践中搜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 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学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 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性质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无论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他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是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