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兴起于何时,我是近三、四年才觉察得到的:题记、排比句之类,大有泛滥成灾的趋势。如果你翻翻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读一些作文,再看看“名师”的点评和指导,就会发现学生作文的模式化到了何等程度。
题记(也写作题辞),有几个读者会对这种附加的文字发生兴趣呢?也算读了几十年书了,有些印象且还 比较深的,无非那么几本,比如鲁迅《彷徨》卷首的题辞了。普希金小说《上尉的女儿》扉页上的题辞了。总之,凡有所谓题辞列于卷首者,多为长文巨制;单篇散文随笔之属,本来篇幅小巧,如果再码上几句题辞,占块地方,未免小题大作。经典散文篇章中,还真不曾见过。
时下,学生作文可不管这些,偏偏要小题而大作。童稚小儿,少年学子,一作文都变成哲学家了,张口就是一条哲学语录。不管它与小文有什么关系,就为了显示那么一点深沉或者高雅的姿态,兔子尾巴似的短文前边,也要写上几句话。顺手翻开一本今年的中考满分作文选,在《那一次,我很快乐/内疚》的文题下,一考生的题记是:“友情的天空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另一考生也有题记:“岁月的溪水边,捡拾起多少苦涩的诗行。”一看正文,这些全是废话,应立即删去的,却被印在书上,向广大师生和家长推荐。让人忧虑的是,写有类似题记的优秀作文所占比例居高不下,并且还在明显攀升。例如2004年一家大社出版的《全国中考满分作文快递》,有题记的作文占10%;而今年又一家大社出版的《2007年全国满分高分作文特辑》,这个比例已升至20%!这是初中。高中呢?也不乐观。我手头有一本《2005年全国高考满分作文特辑》,带有题记的占了14%。说作文上写题记这劳什子,已是全国比较普遍的现象,并不为过吧?
如果说所谓“题记”,在中小学生作文里几乎全属冗言废话,起了培植矫情、助长浮夸的作用,应在删削以至禁止之列的话;排比句的使用就要复杂多了。这种句式,尽管前几年文坛上曾受到几个青年文人的嘲讽,然而现代汉语的实践表明,这个常用修辞手法确有很强的生命力,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关键要看用的是不是地方,不可过度,更不可滥用。
当今,中学生作文恰恰是过度使用排比句,滥用现象严重。我亲见一名初二学生题目叫《笔》的作文,全文500多字,开头就是一串排比:“画家手中的笔是多彩的,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生动的图画;作家手中的笔是……”接下去还有两个长句,写的是书法家的笔和音乐家的笔,这一罗列就是180多字,已近全文五分之二。下面一段才说:“在我家笔筒里,插着四支笔,每支都有特殊的含意。”我告诉他,第一段全是多余的话,删掉它,从第二段开头就挺好。他很是惊异,说那样老师会说没文采,自己念着也不顺口,得分也低。果然,他另一篇作文《真诚无处不在》,开头还是一段空洞无物的排比抒情,共三句,诸如“真诚宛如春日里的清风,使大地充满生机”云云。糟糕的是,这样的排比在学生作文里触目皆是,大多在开头或结尾使用。不知道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何以对于滥调子排比如此钟情。而且,不仅仅是排比句,现在已然跃升到“排比段”了!何谓“排比段”?请看今年出版的中考满分作文选中《感受生活》一文。开头两行提出话题“如何感受生活?”下面,头一段写了陶渊明之后,另起一句说:“感受生活就是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二段写李白之后,又另起一句话说:“感受生活就是不断从生活中站立起来!”三段写完杜甫之后又是另起一句:“感受生活就是不断征服困难!”最后,引龚自珍诗句作结。按说,这种作文结构形式虽然显得呆板,有一些也未尝不可。然而一经刻意提倡,即群起效仿,千人一腔,把原有的不足放大,又一种模式化八股文出炉了!
不按照读写规律在提高作文水平上老老实实下真功夫,一门心思投机取巧,摆花架子,在表面形式上铆劲儿,是这种模式化作文的一大特征。这不,花样又来了,这两年又悄然兴起写“后记”了。从题记到后记,这回配套成龙啦!600字到800字的作文,这一折腾,还有多少真情实感?读读一些名师的点评吧:“开头用题记切入,中间运用三个小标题,结尾用后记,颇有文采。”又一名师评曰:“此文美在形式上,用了三个排比段加以反复,节奏明快。”为什么要学生这样写?一个名师说的很透彻:“能更好地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文的“套子”是怎样形成的了吧?是个完整的“生物链”啊!
为什么小学或刚上初中的孩子,他们的作文大多率性自然,文字纯真,时吐奇句妙语?为什么年级越高受作文训练越多,越失掉真性情,也少了独特的个人感受,却多了一些花里胡哨、言不由衷矫情的东西?去年,《文学报》向上海地区中学生征文,评委们分析说:从征文看有一种倾向,初中生比高中生文章纯真挚朴,贴近生活。看来高中生读得多练得多却受到更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这个分析让我们看到:作文教学中,感情的异化和个性的畸形化,已经成为值得关注的现象。作文模式化,使学生文风遭受污染,也使成长着的小学子们思想感情、人格心灵生发着隐微的变异。
作此文,只是意在引起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疗救的注意。至于深入分析个中原委,决非此文容纳得了的。不过,我相信,如果从教师、教学、教研,到升学考试的出题、判卷,到教辅的编辑、出版等细节问题,多找找具体原因,采取切实对策,综合治理,这个语文教育的痼疾,是能够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