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深处,一场灵魂的宿醉《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文笑红尘
夜静,风清。拈一缕月色,执一笺素暖,斟一杯墨香,觅一份清欢。最喜于内心的清凉处,安放淡雅诗意。低眉间,忽闻泠泠筝音,从字里行间旖旎而来,直抵灵魂深处,正想拨开迷雾一探究竟,不料,却跌进了陶然空灵的妙境中,不知归途。
身处水湄岸边,只见云林深处,一个脸上洋溢着快意之情的朗朗男子,正手挥五弦,引吭高歌,眉眼微阖,游心于太玄。温婉如纱的月色轻柔地披洒在他的身上,远望,给人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高洁。误入水岸的我,就这样,静静的聆听,静静的遥望,仿佛连呼吸都是多余的。
这是一场与明月、竹林的悠然相会,一场与自然、音乐的缱绻爱恋,一场与灵魂的共舞,生命的独欢。
一位墨客说过,独欢,是生命的佛性,如荷底吹过的风声。它不是歇斯底里的狂欢,也不是形影伶仃的孤单,而是一种超脱生命的放纵,是在朝圣的路上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的确,众生喧嚣,只有花开是静的,诗人独坐幽篁里,世事忘机,没有俗尘的牵绊,亦无旁人的叨扰,弹指吐纳之间,尽显天地的宽宥,物我两忘。世上最美的花,开在无人问津处。最清澈的水,流淌在深山密林中。而最理想的桃源,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浮华的世态,只会将一颗心,涂染得色彩缤纷,失去往日纯净的姿态。而一颗宁静的素心,却可以褪去人世所有瑰丽的颜色,在一曲弦音里,享受简单的幸福。因为简单,所以洁净;因为清淡,所以慈悲;因为恬淡,所以珍贵。云林深处,多少功名都弹作了白纸,多少往事皆分付了秋红。仿佛一花一木,一山一水都有了禅意,而这一切,只在于看风景的人。
蓦地,只觉彼岸的琴音离我越来越远,眼前所有的妙趣也渐渐变得朦胧。静默一隅的我,突感内心慌乱,手足无措,如此清幽绝世之境,实在令人眷恋,让人不舍离去。
抬眸,已是深夜,眼前的景象已然换做了手中的诗卷,然而,那被濡湿的字迹,是我留下的清泪么?原来那只是一场梦中的邂逅,那样世事忘机的境界终是离我太远,隔着此岸彼岸的距离。这世间,毕竟有我太多的牵挂,太多的责任,命运的羁绊不允许我的决然逃离。
此诗的作者是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佛教有一本《维摩诘经》,蕴含洁净不受污染之意,王维自知佛缘甚深,便取字摩诘。他一生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每当自己被浮世所缚,就会想起王维的一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代的诗僧数不胜数,诗佛却惟独只有王摩诘。他的诗境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不染人间烟火,充满禅意。他笔下的山水,已胜过自然的意趣,而浸入一种禅理的境界,这就是王维和其他诗人不同之处。许多人对他的喜爱,皆是因了他的诗境,可以在瞬间将你带离纷扰的世俗,给山穷水尽的人,寻找到柳暗花明的转机。
人常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也许,自己与王诗就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缘分。同样的光阴下,每个人过着属于自己不一样的人生。有些人,相隔千年,可以推心置腹;有些人,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同样一本
唐诗
,不同的人,被不同的词句打动。情感是人性致命的弱点,你喜欢的人,也许平凡,却让你无法忘怀;你喜欢的句子,也许寻常,却让你爱不释手。
每次读王维的诗都感觉,尽管脚下的路程如风,但是有一段清幽如画的诗韵,永远不会随时间飘走。他的诗,就像在月色下煮的一壶茶,让你在不经意间融化进去,而不自知。亦如你在砚台研磨,灵魂被画匠波染在宣纸上,自己还以为在人间。
他的诗,空灵中带着一种无言的美,让读者禁得住纷繁的诱惑,忍受得住苍茫的孤独。淡泊的情怀,流淌着悠然的禅意。此刻你还在为俗事愁烦,那儿只需一缕琴音,一剪诗韵,一点水墨,就化解了一切苦楚。
《红楼梦》里,黛玉教香菱写诗,曾首推王摩诘的诗集,再次是杜工部和李青莲的。她将自己的《王摩诘全集》借给香菱阅读,可见这位钟灵毓秀的才女是多么喜欢摩诘的诗境了。
霓虹闪烁,物欲横流的繁华都市,的确是一种诱惑,但是比之清净的山林,似乎少了一份天然淳朴的淡雅。王维的诗之所以可以淡如浮尘,是因为他的心悟出了只有自然才是真实的永恒。
虽说每个人伸手就能触摸到清风,抬眸就可见白云,静坐就可以听闻流水,假使你没有一颗宁静的心,也是无法与自然万物进行深刻地交谈的。我们应当相信,每个人活着,心灵都要有所依托,有所停泊,否则人生将索然无味。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有些人,有些事,注定只能在梦里相逢。但我知道,生命的琴弦会越弹越亮,在清冷的月光下,闪烁着洁净的光芒。
五年级:王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