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的匍匐者

那一日,闭目在经殿,蓦然听到佛咏经的真言;那一月,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佛的指间;那一年,磕头长匍匐在地,不为觐见,只为贴近佛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今生途中与佛想见。

——题记清晨的青藏高原总是缭绕着神奇的浓雾。穿越那层层透明的雾,走在通往拉萨的山谷间抑或是因为不断滑坡而严重损坏了的公路上,我看见了那虔诚的朝拜者蠕动在旷野的雪地上,双手扬起落下,身体彼此起伏;木板摩擦冻土的声响还回荡在整个山谷中……他们背着自己的孩子,带上些许馒头、糌粑便告别自己的故乡,一路朝拜过来,一个个长发披肩、衣衫褴褛的朝圣者叩着等身长头——灵魂的歌吟,不慌不忙地冒零度的严寒和风雪,起身后双手合掌向上,似乎这样神和众生也就结为一体,生命也会随之升华;然后再叩下去,就这样重复、重复、再重复。路上遇到一些高山或者沼泽,他们是不会抄近路的。因为心中有神,他们的内心强大到人世间没有什么苦难他们是不能承受的。他们用来丈量大地的身体,不再仅仅是属于个人的肉体,他们认为那是用来接近神(佛祖)的媒介。甚至他们相信只要你一心虔诚,神会驻扎进你的身体,与你合而为一。 在朝圣途中,三块石头也许就构成了跋涉四方朝圣的家,一只小碗端起就能走遍整个高原;在朝圣的途中打上一个酥油茶,一切的艰辛和劳作就都融化,喝完酥油茶,就又该踏上风餐露宿的朝圣路了。

布达拉宫的经书上篆刻着什么?

长明的酥油灯在召唤着什么?

舞动的经筒在祷告着什么?

我是一个不懂佛的人,但面对他们,感受着这神奇的简单与简单的神奇,宗教的奥义顿时变的栩栩如生。一路行来,我体会到他们所听到的灵魂的呼喊,生命的召唤。

他们是夜莺,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歌唱。他们以双足亲吻岩石,以双臂拥抱荆棘,一步步走出血来。那不是血,那是藏民族用心虔诚的感情升华。不用太多的话,只那一声声的念诵,一下下的匍匐!

看那额头磕的痕迹、看那与地面紧密接触脸上的划痕、看那坚韧的眼神、看那因吃力咬着的双唇、看那粗糙如树皮的手、看那脱线斑驳的毛衣尤其是衣领处漏出的圣洁的藏袍红!尽管他们面有菜色、蓬头垢面,但是,他们脸上依旧呈现出因信仰而显现的圣洁光辉。我感受更多的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的名字就叫执着!朝圣的路途就是这样用身体来丈量的,世界上也只有这一个民族,这样执著地用身体丈量着大地。朝圣的路,一直伸向地平线的那一端,朝圣的脚步一直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是那朝圣的脚步一直倔强地移动着——那么虔诚,那么执著。

后记:

黑色的大地是他们用身体量过来的,白色的云彩是他们用手指数过来的,陡峭的山崖他们象爬梯子一样攀上,平坦的草原他们象经书一样掀过,我衷心祝愿他们一路平安。

(评语:读此文,你能感受到澎湃的执著之情扑面而来,那是源于作者对晨曦中的匍匐者形象的准确、细腻、生动的把握,更源于作者心中对匍匐者深深的敬仰之情。然而,若没有那细节的刻画,也许人物形象就显得平面化;若没有那情感浓郁的语言,也许那份虔诚的双眸就显得空洞。除此之外,作者还注意运用题记与后记相照应的形式使文章的结构更显完整,文章的主旨更明确。于是,在雾朦胧中,我们的心同作者一道飘向远方,沐浴在一片的圣洁的光辉中。 /庄秀燕老师评析)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