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的小蜗牛(作文原稿)
今天一只小蜗牛爬到厨房窗台的白色调色盘里,我想它是要在这里做窝吗?
我小心翼翼地把调色盘拿到房间,放在桌子上。它静静地趴在盘子中间,乍一望去,不由得令我想到刘禹锡的一句诗:白银盘里一青螺。
蜗牛每天背着它的小房子慢吞吞地爬来爬去。它的螺旋形的小房子像棕色的棒棒糖,又像棕色的毛线团。摸一摸它的小房子,硬硬的,糙糙的,像一枚圆形的小石子。
蜗牛浑身上下湿湿的,凉凉的,软软的,粘粘的。它的眼睛有点与众不同,是长在触角上的,像蝴蝶的触角,又像伸长的手臂。爬行的时候,它的眼睛不停地挥舞着,好像两盏探照灯。蜗牛的脖子伸得很长,尾巴也拖得尖尖长长的。爬过的地方都留下湿湿的、粘粘的液体,很像是它的小便。背上的房子随着身体摇摇摆摆,仿佛毛线团在滚动。
当我用手轻轻碰它的眼睛时,它会把眼睛慢慢地缩进触角,再把触角缩进脑袋里,一会儿发现没有危险,就又伸展开了。要是拿着小房子把它拎起来,它会把整个身体都缩到房子里。不过这只小蜗牛好像勇敢又好奇,很快又伸展出来探头探脑的继续爬。如果把它的壳翻过来,它就使劲挣扎,努力翻身继续爬。
它这样不停地爬呀爬,好像急着去办事。是不是急着去上学?它沿着调色盘一格一格地爬,好像迷路了。哦,孤单的小蜗牛,让我把你送回家吧!
我把它带到公园潮湿的草丛里,希望它以后不再迷路,而且有更多伙伴,生活更快乐!
辅导过程,妈妈辅导用括号
迷路的小蜗牛
(题目也是费了点心思的,原本是“一只小蜗牛”后来写到它不停地爬,是不是迷路了,就想着改成“一只小蜗牛迷路了”,最后又确定了“迷路的小蜗牛”)
今天一只小蜗牛爬到厨房窗台的白色调色盘里,我想它是要在这里做窝吗?(开门见山,是她熟悉的结构模式了,我只是问怎样开门见山啊,她便有了这句,我引导她还可怎样开头,她执意喜欢这句。罢了!)
我小心翼翼地把调色盘拿到房间,放在桌子上。它静静地趴在盘子中间,乍一望去,不由得令我想到刘禹锡的一句诗: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里的后面一句是第二遍修改时加上去的,通篇完成了,我问她,你看这情景想到什么诗句没?因为是前不久读过的诗,她马上想到了,可是忘了诗人是谁,还特意去书上查了一下,呵呵!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蜗牛每天背着它的小房子慢吞吞地爬来爬去。它的螺旋形的小房子像棕色的棒棒糖,又像棕色的毛线团。摸一摸它的小房子,硬硬的,糙糙的,像一枚圆形的小石子。
(房子是我引导的前提下想到的,她本用走来走去,我建议改成了爬来爬去。螺旋形也是二稿补上去的,壳像什么,费了许多劲凑了出来,启发了好久呵呵。)
蜗牛浑身上下湿湿的,凉凉的,软软的,粘粘的。它的眼睛有点与众不同,是长在触角上的,像蝴蝶的触角,又像伸长的手臂。爬行的时候,它的眼睛不停地挥舞着,好像两盏探照灯。蜗牛的脖子伸得很长,尾巴也拖得尖尖长长的。爬过的地方都留下湿湿的、粘粘的液体,很像是它的小便。背上的房子随着身体摇摇摆摆,仿佛毛线团在滚动。
(这段写得相对顺利许多,可能渐入佳境了吧,身体的对称词用得很好,她说眼睛是长在触角上的,我恍然大悟,不知她从何而知?意法的运用,她说像虫子的触角,我建议用蝴蝶的触角。最后一句,房子的动联系到前面毛线团,我觉得极好。当然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
当我用手轻轻碰它的眼睛时,它会把眼睛慢慢地缩进触角,再把触角缩进脑袋里,一会儿发现没有危险,就又伸展开了。要是拿着小房子把它拎起来,它会把整个身体都缩到房子里。不过这只小蜗牛好像勇敢又好奇,很快又伸展出来探头探脑的继续爬。如果把它的壳翻过来,它就使劲挣扎,努力翻身继续爬。
(我们是一边观察一边说我一边记录的,记好了读一读,润色一下,修改一下。小蜗牛也实在给面子,很配合,就那样不停爬,孩子的灵光就这样一闪再闪,时而有想得不到位的不恰当的,我就鼓励她,还可以怎么说呢,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好呢?最后蜗牛乏了,我们也写得差不多了,它贴在调色盘里休憩的时候,恰巧刘禹锡的诗句就被孩子逮着了。)
它这样不停地爬呀爬,好像急着去办事。是不是急着去上学?它沿着调色盘一格一格地爬,好像迷路了。哦,孤单的小蜗牛,让我把你送回家吧!
(因为它一直爬,孩子说它是不是急着去上学,后来又提到了找不到家—迷路了。于是孩子的爱心来了,想送它回去了。我问蜗牛迷路了你感觉怎样呢,她说伤心,担心,心疼。然后用孤单的蜗牛---我本来以为可怜的蜗牛,不过尊重了孩子的想法。)
我把它带到公园潮湿的草丛里,希望它以后不再迷路,而且有更多伙伴,生活更快乐!
(最后的祝福是少不了的啊,脚完全是她自己想的,我就是负责不断挤牙膏,再让她把语言组织好,捋顺了,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