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的抉择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23秒,一刹那的灾难;32年,一辈子的抉择。
——题记
母爱
《唐山大地震》全长150分钟,就有28个泪点。这其中,母亲的表现是占了很大成分的。
在震后死里逃生的元妮,注定要做一次影响她32年的抉择。一块水泥板下压着姐弟俩,救弟弟压姐姐,救姐姐压弟弟,如果是你,你救谁?手心手背都是肉啊!当她说出“救弟弟”的时候,全场的母亲,都哭了。这无疑是《唐山大地震》最感人的情节之一。之所以让人潸然泪下,是因为这三个字传神地表达了母爱最伟大也最脆弱的一面:在关于孩子的事情上,常常是用感情来操纵理智的。在影院内,还有一些观众因为元妮救儿弃女而愤愤不平。其实,这在某些方面折射出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百姓的思想。元妮救了弟弟,主要有三个原因,而这些原因这是这种思想的部分体现:一、弟弟方达较小,如果是在哥哥和妹妹中选择,她也许会救妹妹;二、七六年普通百姓的思想上或多或少有些重男轻女的色彩,这也是解释元妮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元妮的丈夫是为了救她而死的,元妮自觉对不起方家,因此在心底是有为方家延续香火的念头的。而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男孩是可以为家庭传宗接代的,以上三点综合,自然就成了元妮救儿子的理由。
生与死的选择,是艰难的。即使有诸多理由可以为她辩解,悲剧的结果依然无法更改。这样一个难题,是母亲的悲哀,还是母亲的无奈?
这种悲哀和无奈,是贯穿全剧的。在元妮的女儿方登身上,也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延续。方登被从废墟底下救出后,一个军人家庭收养了她。在她20岁时,她去了杭州医学院就读。在那里,方登和一个研究生恋爱了,并且怀孕了。她坚持要生下孩子。其实,这也是母爱的一种体现:为了孩子而坚持,为了孩子而坚守,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在《唐山大地震》中,冯小刚运用了多层次的手法来体现母爱。而这部影片的最成功之处也恰在于此。
命运与抉择
命运在《唐山大地震》这部片子中,实在算不上一个重要成分。但它在影片中起到的预示却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上,每一部影视、文学作品中都有或这或那的巧合,但是在《唐山大地震》中,我们看到,每个主人公的命运都是由自己或他人的决定而决定的。这实际上显示了一个道理:命运虽然不可捉摸,但它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而且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紧密交织的,因此我们应以一种慎重而理智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每个选择,同时应想到每个选择所造成的后果,尽可能地做出有利于所有人的选择。
理解、时间与承诺
理解,是这部影片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自听到母亲那句“救弟弟”后,方登始终不能释怀。时隔32年,母女再相见,方登终于理解了母亲的抉择。而这种释怀,是来自多方面的。她和养父母没有任何关系,但他们却把她当作亲生女儿般养育了她十几年,这种感情从一方面促成了她对母亲的理解。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方登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她就能够去切身地体会母亲的这种艰难、悲哀、无奈的情怀了。此外,还有一个看似与此事无关却相当重要的情节,那就是在汶川地震姐弟重逢的戏中,自愿担当医护人员的方登在废墟中看到一个女孩被压在废墟下,她的母亲坚持要完整的救出她,这时余震发生了,一个救援人员被砸昏了,这位母亲终于不再坚持,而是选择了锯掉女孩的一条腿。这位母亲的一句话让所有观众泪流满面:“她要恨我就让她恨吧,以后她会理解的。”也正是这句话和这一幕才最终促成了方登与母亲的和解。可以说,这条贯穿全剧的主线正是《唐山大地震》所要表现的:理解,需要时间。时间,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主题。而这个主题则最为集中地体现在了承诺上。也就是元妮在32年前对女儿的承诺:“妈妈明天一定给你买西红柿”。正因如此,在故事结尾方登看到自己的相片下的一盆西红柿时,这一幕就成为了全剧最大的泪点。
尾声:复活
复活,从头至尾都体现在这部影片中。例如方登被收养这种可以看到的身体上的复活,也有心灵上的复活。而结尾的母女和好,则最有力的突出了这种复活。唐山是一座凤凰城,大地震后它如浴火重生的凤凰般蓬勃地发展着。而这部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如涅槃的凤凰,在灾难后复活。愿所有正在灾难中挣扎的人们都能像他们一样,在灾难中获得新生。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开心宝贝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