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不再开——《匆匆》赏析

桃花不再开

——《匆匆》赏析

先说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他的散文清隽秀丽中又带了别样而强烈的诗情盎然,每一篇文章中的“诗情”又都有着不同的基调与立足点,这可谓是朱自清的一大“独家”特色。他这所谓的诗情又全然不同于当今社会中广受追捧的青春文学中精致、优雅而虚假的“诗情”,从客观角度来分析,他的文章中往往有一种“消极”“忧伤”的底色,而在《荷塘月色》“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句和《匆匆》中“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等句中无不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当然,在《荷塘月色》和《背影》中所表达出的那种“忧郁的情绪”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强烈而诗意的痛苦——无法抑制的、由主观意志和客观环境所造成的一种悲切,与《匆匆》中的感情底色是全然不同的。《匆匆》一文中作者虽展现了高超的语言组织技巧,但是却并无实际情感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确定流露。大多数的反问句这在文中全是用来描写作者主观意识的的使用应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作者大段近乎文章内容的100%的对时间流逝所写的。如果不是单纯地从字面上看,而是透过文章表面,深入分析,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更像是一种下意识的、必然的一种思维逻辑——每个人在惊觉时间之流逝时所正常的反应,而不是《背影》中对父亲的无以言表的真切的含有很浓郁而明显的悲伤成分在内的一种感情或是在《荷塘月色》中无法抑制的、强烈的、绵缠悱恻的、忧国忧民的感情。两相对比,可以发现,《荷塘月色》和《背影》中所表露出的情感无疑是感性的表达,而《匆匆》一文中少许的意识描写,与其说是感性的表达,不如说是理性的描写更为准确。因此,可以说,这部分的表达是一种艺术性的夸张的戏剧性的手法的运用和表达。也可以说,朱自清能把一种对理智的描写艺术化成“情感”的表达,也是对他文字技巧的考验和他语言组织能力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

《匆匆》是座塔?

这里的“塔”,当然不是指佛教中的所谓“浮屠”,而是说:《匆匆》这篇文章中到底有几层含义?当然,单纯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个问题非常好回答——800余字的篇幅几乎都是在描写时间的流逝之快。排比、比喻、拟人、反问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无非都只是为了衬托出时间流逝速度之快。可是,若此文仅止步于此,那也便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更不值得被选入语文教材。摇曳生姿的华丽句子在世上很多,何必偏挑了这么一篇?

所以,我们必然还是可以从这篇文章里发掘出一些更新的东西。

当然,在“首先然后其次最后”这种“理解句子”的训练中,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是对时间所谓一去不复返的留恋、不舍或无可奈何,也就是说,它真正地在教给人们理应是如何珍惜时间的。这可以作为它被选入课本的原因了,但是还远不足以成为它广为流传的根本所在。它的广为流传,应该是在于,每个人从他的这些文字里都可以不断挖掘出新的东西。我们可以看见的不只是时间,还有生命,还有拥有,还有离别,疼痛和幸福。

朱自清,未必是在这篇文章里藏了太多的心思和情感。但是,他运用了巧妙的手法,赋予文字以灵感,使得它们能够成长,真正地成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变幻出无数内涵,和我们想要并需要的真理。

这,也才是“塔”真正的含义吧。

桃花真的还会开?

“燕子去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一段排比句以其琅琅上口的特点而为大家所熟知,甚至很多人会背这一句却不知它出自《匆匆》。

可是,桃花谢了,真的还会再开?

前面说过,文章中近100%的篇幅都是在写时间之一去不复还,但是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它又不完全是关于时间的了,而是又有了些许“遗憾艺术”的感觉。只有现在拥有的才是真正好的,不要在错过之后才追悔莫及。这些想法在第三自然段“去的尽管……来着”一句中得到了明确表达:世界上没有什么会是真正永驻的。即便是所谓的“有再来的时候”“有再开的时候”“有再青的时候”,也却与之不相矛盾,这可以说是一种障眼手法,作者的潜台词也许应是——再开的桃花,却不是去年那一朵了。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所谓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应该也是对作者“遗憾艺术”的侧面力度相当大的肯定与证实。

我们或许应该真的好好想想,匆匆的,毕竟不只有时间。

就像是他写下的那些文字——桃花不再开,燕子不再来。

本文来自中华语文网学生博客,作者开心宝贝兔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