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不能绝望的人》

谈起中国历史,孔子和他的儒学永远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孔丘这个名字,早已被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一个永恒的符号。但在孔子自己的时代,他不是那个受人敬仰的完美圣人孔子,他只是那失意的孤独老人孔丘。

他该是幸运的,生在重礼乐教化的鲁国,并早早地拥有了权利、地位、家庭——这些普通男人穷毕生精力追求的一切。而他亲手将命运化为不幸。他要君王"为政以德",他想人们"克己复礼"。可他的时代是属于力量和阴谋的,他呼号的结果自然是让他一无所有——除了他的信仰和他那些和他一样心存信仰的弟子们。他们仅以几百人的血肉之躯,没有权利,更没有武力,面对着几乎是来自于所有人的排斥、责难、讥笑与不解。可孔丘明白,他是上天派来唤醒世人的木铎,他没有退路。他面对世界,微微一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于是他离开了鲁国,踏上周游列国之路。他的思想自然不会被满脑都是争霸的君王们理解。他们一面对孔丘尊敬有加,另一面又不给孔丘施展抱负的机会。数十年的时光就在这种反复中过去。孔丘自己的锋芒也渐渐被磨钝,他内心的烦闷也逐渐表露。他会因子路指责他见南子而失态,会因樊迟想种菜而骂他小人。谁知道,他叹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时是不是也在为自己的无能为力忧伤?又或者,也许他内心最深处的自己,不是那个国君殿前的大司寇,而是那个在弟子侍坐谈论时长叹"吾与点也"的老人吧。岁月于他,不仅是青丝成了白雪,冷镜瘦了朱颜,更是眼睁睁地看着理想破灭。

终于,在晚年他选择了结束漂泊,回到了鲁国。他不再激昂,不再过问政事,只致力于著书讲学。于是顽固派们笑了。可他们却忽略了孔丘白眉下那虽不再锋利,却显得令人不可捉摸的目光。孔丘望向他的弟子——不是早已成名的颜回、冉有、子路他们,而是满头黑发的曾参、子夏、伯鱼。孔丘像他年轻时那样,又一次地,微笑。

"是的,世界,我孔丘败给了你,但你打不败我的信仰!我或许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但我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我的弟子们会将我的信仰代代相传,我和我的信仰终将会被世人承认。"带着这份自信,"丧家之犬"孔丘闭上眼睛,冥冥之中,另一双无比明亮的眼睛缓缓睁开。

孔丘之后的数百年孕育了辉煌的思想之光,诸子百家的思想撑起了"中华文化"这座大厦,在曾参,孟轲,荀况们的努力下,孔丘的儒家的光芒照亮了先秦文化的大片天空。他经受住了统治者的镇压和百姓的责难。后来,一个雄伟的大一统帝国建立,国家不再分裂,刑法不再残酷。这时的儒学如同从横断山中飞泻而下的长江那般,在经历了数百米的落差后,一片坦途!世界在它面前低下了头,他将要创造一个属于它的时代。

在这之后两千年的时间里,"修身治平"是每个有志之士的终极理想,"仁义礼智"是每个正直之人的立身准则,"内圣外王"是每个明君的必守之道,"文圣"孔丘是天下读书人的毕敬之人。那个失意的老者在人们不知的时候悄悄退去,无垢而智慧的圣人孔子翩然而出。孔子的目的终于达到。

如果孔子的一生一帆风顺,早早地实现了他的理想,或是一味地想实现政治抱负而不注重教育,他或许不会像今天这般被人铭记,他的影响也不会如此之大。孔子的伟大,更体现在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上。我们知道,一套制度、,一种体系、一个社会的存在,本必有其合理之处,而这一合理往往会随时间的流逝变为不公和黑暗,需要被改造和推翻。而它们原本越是合理,经历的时间越久,它就越黑暗而越难推翻。推翻这样的制度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数代人的努力。那些最早起来向腐朽挑战的先驱者所面对的压力与阻力是最强的,他们的工作几乎不能成功,他们也几乎不能享受到他们努力的成果,他们的努力甚至不能被他们想守护、想维护的人们所理解所支持,而孔子无疑就是这类人,这样的人的悲哀之处就在于终其一生也不会有属于他自己的幸福。

也曾有隐士劝孔子像他们一样退隐。他们说,孔子的抱负永远无法实现,不应糟蹋自己,应当隐居避世,自由快乐地生活。孔子对此只是叹息。隐士们本没有错,只是他们不懂,如果没有人甘心被黑暗吞没,以此为代价为后人找到通向光明的一条路,后人永远无法穿越黑暗的迷宫,更无法最终点燃迷宫最深处那驱散黑暗的火炬。先驱者们做的虽是无用功。但如果没有人去做,世界便不可能被改变。

孔子无比憧憬上古,他认为上古是最美好的时代。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他的所作所为,使中国那真正美好的时代开启。"儒"呵!面对这个字时我的内心总是无比虔诚。我认为,它早已超出了儒家那些仁义道德,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秉性。这种秉性没有定义上的限制,它无处不在,变化多端。有时它是庙堂江湖进退间始终如一的忧虑;有时它如兵临城下时宁死不退的决绝;有时它是权倾天下时仍不忘黎民苍生的正气;有时它是在举世皆浊时坚守正道的高洁;而有时它又像是万马齐喑时挺身而出的刚烈……这一切的一切,总离不开"担当"二字。而践行着这两个字的人,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做"中国的脊梁",他们的伟大是属于中国,属于历史的。就算在"国学衰微"的今天,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式的精神也不会消失,因为儒就是炎黄优秀子孙的缩影,过去是,将来也是。这一切还是始于孔子。在历史的赌桌上,他用两百年的代价赢回了两千年。

夕阳下,那个苍老的佝偻身影渐行渐远,这条路不是归途,它只是一条无尽的长路,走着一代代不能绝望的人。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