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的评价作文·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题目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是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的一句话。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我怀着敬仰的心情重读了《鲁迅全集》。

文如其人,的确如此。从鲁迅的作品中,我真正读懂了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文学家的全部内涵。

“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学医期间,几个日俄战争时候的电影镜头使他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他开始用笔呐喊,辛辣地揭露出了社会的病态,无情地掀开了所谓“正人君子”的外衣,恼羞成怒的敌人把槍口对准了他。面对敌人营垒的明槍,同营垒中的暗箭,鲁迅“横眉冷对”,无所畏惧。

为了帮助一个不太熟悉的青年补鞋子,他会跑上街大半天;为了救护一个车夫,他亲自为他敷药、包扎;他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增添勇气和希望。这就是鲁迅——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鲁迅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国人,同样也激励着我。“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不做这一木一石呢?”鲁迅的这两句话已经成为我的座右铭,是我前进的动力。

掩起书,我轻轻地闭上眼睛。顿时,一个高大形象在脑海中浮现:硬硬的头发立起来,像刺,会扎人;一张面孔被照亮着,宽宽的额,仿佛流淌着智慧与敏锐;浓眉下露出这样的一双眼睛:慈祥、忧虑、犀利。我深深知道,慈祥的,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对进步青年的鼓励;忧虑的,不知容下多少的悲哀;犀利的,要刺破黑暗追觅光明。

有一个人,他“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都在《呐喊》;有一个人,他“痛《毁灭》叹《而已》”,当《十月》《噩耗》传开的时候,令万众《彷徨》。

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他恨敌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他化文字为投槍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他恨铁屋子一般的旧社会,一生用了近130个笔名与敌人作“韧”的战斗;他恨麻木无聊昏昏欲睡的奴隶,倾其一生擂鼓呐喊,为的是沉默后有一次岩浆迸射般的爆发!

他爱家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是一条侠骨柔肠的好汉子;他爱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炽热情怀的真实袒露;他爱祖国,“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那是他九死不悔的铮铮誓言!

他叫周树人,倾其毕生之精力只为树起一个个大写的人。为此目的,他忘我奋斗,不断透支着他的健康。1936年10月19日5点25分,这位曾经的伟丈夫走完了他风雨兼程的一生。那时他枯瘦如柴,体重只有57斤,覆盖在他身上的是一面大旗,上面写着三个撼人心魄的大字:民族魂!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十年后臧克家这句朴素的话,便是对他一生最经典的总结:鲁迅虽亡,精神永存!

回顾昨天,只是为照亮明天前行的路。

怀着崇敬的心情,去重温鲁迅曾经走过的路,总能感受到他那颗因赤诚而燃烧的心灵!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于是我们昂起高贵的头颅,拥有了前行的勇气;“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于是我们的灵魂不再迷失,找回了曾经的自己。

郁达夫说:“一个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追求实惠,享乐成风的今天,此语依然振聋发聩。有人宣称鲁迅已经过时,对此,我只想大声疾呼:“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而远去!”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摘自《毛|泽|东选集》

鲁迅: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最后可以说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摘自《毛|泽|东文集》上一页12下一页

闽ICP备202101726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