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辞细土,故能成其大;河水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学术之道,在于集百家之长,融各派之精,杂大家之善。学习,应不拘泥于时,懂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包容之心求精益求精。顾随先生国文水平卓异,但却鲜有突破,在校长建议下学西洋文学,扩充眼界,拓宽知识领域,集中西包容,最终卓然有成。他之所以有此卓著建树,来自于他那求同存异,汲取西方文学营养,使得他在原本就以卓异的国文水平上更上一层楼,用西洋文学填补那难点突破,从而拾级而上,终得拿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其中重点原因之一就是其具有的包容性。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儒生董仲舒杂兵家,纵横家,阴阳家所创立的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亦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合一衍变成的新儒学––理学都表现其强大的包容性,丰富原有思想内涵,促进中国思想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新文化运动时,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念蠢蠢欲动,先进的知识分子汲取西方的自由与民主,转而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也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们都取其精华,开放包容吸收不同性质文化,让中国文化具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著名画家徐悲鸿,在传统的画马基础上融入西方绘画技术,用不同文化打造倾世画作,给人们乃至世界献上珍宝。孤陋寡闻,固守传统,只能流连于井底之蛙,不知天下之大,也不能有所突破。在对待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在原有基础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相互借鉴,融汇,形成远大的眼界,拓宽知识,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以开放的心态包容,才会有进步的可能,才能有更大的突破,推动学业的发展。卓然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其他文化的滋养与沐浴,学会以更加积极态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才能不与时代脱轨,才能丰富自我,完善自我,达到最高成就。若无此开放包容之心,最终只是位于泥淖中的一只青蛙不知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