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槐堂里的杨先生

这座建筑没什么特别的,无非是黑瓦白墙,几座厅堂厢房,门匾上题了几个苍劲的大字——树槐堂。若说它的特点,你细细看看,会发觉它有一种内敛的轩昂器宇。风来时,四面环绕的树木窃窃私语,似乎是幼嫩的小树在论着眼前这个沉默的长者;风去时,林海悄然无声,一种肃穆的气氛弥漫开来。

这栋房子的名字叫树槐堂。村里的老人只说是一位义士起义失败后在此隐居,建了这座房子。但是,谁都知道,这里现在是中共特委机关所在。在村里人的心目中,这是个神圣的地方,这房子里的人,个个都是英雄。

1929年的一天,一位党的重要干部,这位自称叫“杨任之”的中年人携妻子在这住下了。这位杨先生患有疟疾,是来这养病的。他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工作。

杨先生虽是革命干部,却平易近人,像山上流下的一泓清泉,滋润干涸的泥土,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深受村民们的爱戴。最了不起的是,他办起了村里第一所学校——平民小学。他亲自编写教材,给孩子们讲课。他的课讲得很精彩,连窗外的树都听得入了神,一动不动的。虽然桌椅讲台都很矮小,但是黑板上书写着通向光明未来的真理,琅琅书声像支歌儿,从树槐堂飘了出来,飘向四面八方。

杨先生住在后楼左侧的小阁楼上,房中仅有一张床和一张书桌。杨先生多少次坐在桌前奋笔疾书,多少次躺在床上深深思索着中国革命的未来。这“安逸”的生活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他是斗士,永不屈服的斗士。热血在沸腾,他渴望着,渴望着回到革命战斗的前线。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尽管对苏坡村已有了深厚的情感,但为了中国革命的未来,杨先生毅然离开了树槐堂,回到了红四军前委的领导岗位上,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一晃多年过去,杨先生没有回来,他一直为革命,为国家战斗在前线。树槐堂仍是旧时模样,堂后横亘的青山四面环合。有轿车开进来了,有水泥路蔓延进来了,苏坡村安静如初,树槐堂沉静如初,这让前来瞻仰毛主席故居的人们也肃然起敬。林海沙沙,又在窃窃私语,是在议论“杨先生”怎么会变成“毛主席”吗?又是八月丹桂飘香,让人不由忆起杨先生房中彻夜不熄的灯光。

闽ICP备2021017268号-8